水泥形成气泡现象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导致:
1. 原材料因素:
水泥品种与性质:水泥生产时添加的助磨剂可能会诱发过多的气泡,同时水泥的碱度过高、颗粒过细也会导致含气量增加,气泡产生的概率增大。
外加剂:某些外加剂如减水剂、泵送剂中可能含有引气成分,会增加混凝土中的气泡数量。特别是聚羧酸系及磺化木质素系减水剂,以及松香类引气剂,使用过多时易引发气泡。
骨料:骨料级配不合理,如粗骨料过多、大小不当,或碎石中针片状颗粒含量过多,会导致粒料不密实,形成自由空隙,从而产生气泡。

2. 工艺因素:
搅拌:搅拌不均匀时,局部外加剂偏多,会产生较多气泡。而过度搅拌则会将空气带入混凝土中,导致混凝土中含气量增高,表面气泡增多。
振捣:振捣不足会导致混凝土中的气泡无法完全排出,保留在混凝土中。而超振则会造成内部的小气泡逐渐重组为大气泡。
脱模剂使用:脱模剂选择不当或使用不均匀,也会在振捣时吸附较多气泡,使气泡不能及时排出。
3. 配合比与坍落度:
配合比:混凝土的水胶比过高,或材料配比不当,如粗集料过多,也会诱发气泡。
坍落度:坍落度过小或过大都会影响混凝土的振捣效果,从而导致气泡的产生。坍落度过小容易造成离析,过大则易造成振捣时的“过振”。
4. 环境因素:
温度变化:昼夜温度浮动较大时,附着在混凝土表面的气泡体积会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最终形成孔洞。
施工条件:施工环境温度过高会加速水泥水化,导致过多气泡产生。冬季施工时,混凝土表面蒸发的水结冰可能阻碍气泡逃逸,形成孔洞。
水泥形成气泡现象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原材料、工艺、配合比与环境等。为了避免气泡的产生,需要从这些方面入手,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