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底抹水泥这一做法在生态治理中引发了广泛的争议。
一方面,河底抹水泥有其一定的实用性和目的。例如,在某些河段,由于纵坡大、水力冲刷严重,河道破损、河堤底部被掏空,此时采用混凝土结构进行强化加固,可以有效防止水流冲刷河床,减少河床淤积和水流的侵蚀,加强河道的稳定性。对于防洪要求较高的河段,硬化河道可能被视为一种提高防洪能力的手段。
河底抹水泥的做法也受到了环保人士的强烈质疑。他们认为,这种做法改变了“会呼吸”的自然河道状态,导致生态被破坏,生物多样性消失。硬化河道可能会破坏河流的生态系统,影响水体的自净能力,甚至可能引发更多的环境问题。有专家指出,河底抹水泥并不是治理断流、河道破损等问题的唯一办法,且耗资巨大,如果得到的却是破坏生态环境的结果,那这样的生态治理工程可谓“有百弊无一利”。
在看待河底抹水泥这一问题时,需要综合考虑其实用性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进行河道治理时,应更多采用符合自然规律的方法,尊重生态、敬畏生态,避免采取可能破坏生态环境的做法。也需要加强监管和评估,确保治理工程的效果与预期相符,真正实现生态治理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