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桩断桩的原因有多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施工过程中的问题:
在灌注混凝土过程中,测定已灌混凝土表面标高出现错误,导致导管埋深过小,可能出现拔脱提漏现象,从而形成夹层断桩。
导管的埋置深度过大或灌注时间过长,会导致已灌混凝土流动性降低,增大与导管壁的摩擦力。若导管连接不牢或提升阻力大,可能在提升时导致连接螺栓拉断或导管破裂,从而产生断桩。
导管口在浇筑过程中可能不慎挂住钢筋笼,或在抽拔导管时引起导管接头断裂,使导管脱离混凝土面,导致断桩。
2. 地质条件影响:
如地块原为自然渔塘,回填砂具有保水性,且其下的淤泥层较厚,流塑性淤泥太厚可能造成挤淤、塌方,直接导致断桩。
桩端遇到孤石、岩层或地下大块坚硬障碍物时,可能因下不去而在桩顶锤击下断裂。
3. 桩身质量问题: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若养护时间不足,强度低,容易导致送桩过程中出现桩身破裂。
在运输和堆放过程中,桩身可能受到磕碰或产生瑕疵,进而在送桩过程中导致桩身裂缝甚至破坏。
桩身材料若水泥强度等级不符合要求,砂、石含泥量大,或养护碳化期不足,也会影响桩身强度,导致断桩。
4. 施工操作不当:
沉桩过程中,若锤击能量加大,锤击次数增多,桩在反复锤击的疲劳作用下可能导致破坏。
稳桩时若桩不垂直,打入地下一定深度后校正,容易导致桩身产生弯曲。
多节桩施工时,若相接的两节桩不在同一轴线上,也容易导致桩身曲折。
5. 其他因素:
如在开挖过程中,挖机在淤泥质土中行走,土侧压力直接作用于桩身,可能造成断桩。
没有针对特定地质情况制定具体的土方开挖方案,盲目开挖也可能造成断桩。
管桩断桩的原因涉及施工过程中的多个环节,以及地质条件、桩身质量和施工操作等多个方面。在施工中应严格按照规程操作,加强质量控制和监测,以预防断桩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