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混凝土浇筑是一项复杂且技术要求高的工程任务,它涉及到多种施工方法和注意事项。以下将从多个方面详细阐述水下混凝土浇筑的过程及其关键要素。
1. 导管法
导管法是最常用的水下混凝土浇筑方法之一。这种方法通过导管将混凝土拌合料输送到水下,新浇筑的混凝土顶托着初期浇筑的混凝土上升和扩展。使用导管法时,必须保证首次浇筑的混凝土量足够将导管埋入最小埋置深度,并始终保持管内混凝土的高度。导管只能上下升降,不能左右移动,以防止管内事故。
2. 泵压法
泵压法利用混凝土泵送机将拌制好的混凝土一次性泵送和灌注。这种方法增大了导管的截面积,减少了提升次数,并能确保终灌时仍有充足压力。使用泵压法时,泵管的出口端必须在混凝土中保持一定深度,以避免倒流水或爆管现象。当水下灌注混凝土触及面积需要扩大时,需使用金属泵管进行连接,并由潜水员在水下进行移动灌注施工。
3. 开底容器法
开底容器法将混凝土拌和物装在易于开底的密闭容器内,浇筑时将容器轻轻放入水下,直达浇筑地点开底卸料。这种方法要求尽可能接近基底或已浇混凝土表面再打开底板口,但易引起局部材料分离,不宜在对混凝土要求严格的部位使用。
4. 预填骨料压浆法
预填骨料压浆法是在水下模板内预填骨料,通过加压或自流灌法胶凝材料充填骨料空隙并胶结形成混凝土。这种方法要求水泥砂浆具有一定流动度和抗离析性能,压浆压力与灌注浆液的稠度、预填骨料平均粒径及要求扩散半径相适应。
5. 袋装堆叠法

袋装堆叠法将混凝土拌和物装入袋中,在水下依次沉放并层层堆叠,形成水下混凝土结构。袋材通常为麻袋或合成纤维,也有改进的水溶性薄膜袋。这种方法施工简便,但整体性较差,适用于对混凝土要求不高的部位。
6. 倾注法
倾注法适用于岸边水深不超过1.5米的情况。新浇的混凝土堆用夯击或振动等方法挤入已浇的混凝土体中,使只有前沿的混凝土坡面与水直接接触。采用倾注法应尽量缩短浇筑时间,确保先浇混凝土在浇筑工作未完成前不得凝固。
7. 原材料质量
原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的最终质量及施工性能。骨料中不得含有超过规范规定的有害物质,水泥应选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硅酸盐水泥,且初凝时间不早于1.5小时。还需通过干炒法测定砂子含水率,调整混凝土配合比中的实际用水量和集料用量。
8. 配合比设计
水下混凝土的配合比应符合相关规范的要求,通常含砂率为45%至50%,水灰比为0.5至0.6。为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可掺入减水剂、缓凝剂等外加剂。这些外加剂的使用种类、掺进量和掺进程序需经过实验确定。
9. 施工设备要求
水下混凝土浇筑所需的施工设备、机具必须配套且性能完好。施工现场应有备用发电机以应对断电情况。导管是灌注水下混凝土的重要工具,应具备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且密封性良好。储料斗、漏斗、溜槽等其他灌注机具使用前也应进行检查。
10. 施工过程控制
水下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需严格控制导管埋深、灌注速度、清孔时间等关键参数。导管埋深一般控制在2至6米范围内,灌注速度应尽可能快以保证混凝土均质性。清孔合格后应尽快进行混凝土灌注,避免孔壁泥皮过厚影响桩身强度。
11. 质量控制与检验
水下混凝土浇筑是一项隐蔽施工过程,必须加强质量检验。浇筑过程中应随时检查是否按工艺规程进行,拆模后还应通过外观检查、钻芯检查和压水试验等手段确保工程质量。
12.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水下浇筑混凝土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对陆地资源的占用,同时能够在海洋中利用废弃物材料进行建筑,达到资源的循环利用。对海洋环境生态的影响也进行了研究和改进,以确保环境的可持续性。
13. 技术创新与应用前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水下浇筑混凝土技术将不断涌现。这些技术将更加先进和高效,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未来,水下浇筑混凝土技术将在海上和河流中的桥梁基础、港口码头等场景中发挥更重要作用。
14. 人员与设备安全
在水下施工过程中,潜水员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他们必须具备专业的潜水技术和熟悉水下环境的能力,以确保施工安全和混凝土均匀浇注。使用浮动装置控制水压也是保障施工安全的关键措施。
15. 特殊情况处理
在水下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特殊情况如导管堵塞、混凝土流动性差等问题。此时需采取相应措施如缓慢提升震动导管、加水稀释泥浆等以确保灌注工作顺利进行。
水下混凝土浇筑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工程任务,涉及多个方面的技术和管理要求。只有严格按照规范操作并加强质量控制才能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