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性收缩混凝土是指新浇筑的混凝土在硬化前,由于内部和外部因素导致的体积减小现象。此时混凝土还处于塑性状态,未凝结硬化。
塑性收缩的产生主要源于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混凝土浇筑密实后,由于混凝土原材料存在的密度、质量、形状等差异,沉降和泌水同时进行,导致混凝土体积减小;二是混凝土表面失水速率过快,形成凹液面,产生毛细管负压力。由于此时混凝土尚未硬化,弹性模量很低,因此会出现塑性收缩。塑性收缩的值通常约为1%,并可能在大体积桥梁墩、台身混凝土中体现为沉陷裂缝。若收缩过大,由于凝结阶段混凝土抗拉强度较低,会有塑性收缩裂缝出现。
影响混凝土塑性收缩的因素主要包括混凝土材料组成(如水泥用量、水灰比、骨料类型及含泥量等)、外部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风速等)以及施工工艺(如振捣方式、模板支撑情况、养护条件等)。例如,水泥用量大、水灰比大、暴露面大、环境湿度小、风速大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混凝土塑性收缩增大。
为了控制混凝土塑性收缩及其引起的裂缝,可以采取优化混凝土配合比、改善施工工艺和加强养护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