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混凝土施工是一项复杂而关键的工程,它要求施工团队在高水压、低能见度等恶劣条件下确保混凝土的质量和结构的稳定性。以下是关于水下混凝土施工方法的详细阐述。
1. 导管法
导管法是最常用的水下混凝土施工方法。它使用刚性或柔性导管将混凝土输送到水下部位,然后依靠混凝土的自重和流动性摊平与密实。这种方法适用于水深较浅、水流速度较慢的情况。导管法能够减少混凝土与水的直接接触,避免混凝土的离析和分散,保证施工质量。
2. 泵压法
泵压法利用混凝土泵将混凝土输送到水下部位。这种方法与导管法类似,但泵压法能够一次性泵送大量混凝土,提高施工效率。泵压法对施工设备和混凝土的流动性要求较高,需要确保混凝土在管道中的流动状态良好,避免堵管现象的发生。
3. 开底容器法
开底容器法是将混凝土装入密闭容器中,然后沉入水下,到达施工点后再打开容器底部卸料。这种方法适用于水下施工点难以直接到达的情况。开底容器法能够减少混凝土与水的接触时间,保证混凝土的质量。
4. 预填骨料压浆法
预填骨料压浆法是在模板内预先填充骨料,然后通过浆管加压注入水泥浆,使骨料间隙被水泥浆填充,形成混凝土。这种方法适用于对混凝土强度和密实度要求较高的水下工程。预填骨料压浆法能够减少混凝土中的孔隙,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
5. 袋装叠置法

袋装叠置法是将混凝土装入透水的纤维织袋中,然后码放到水下的预定位置。这种方法类似于砌砖,能够形成牢固的水下混凝土结构。袋装叠置法适用于排水口附近或非冲蚀情况下的水下施工。
6. 垂直导管法
垂直导管法采用密封性能优质的金属管对高坍落度的混凝土进行灌注施工。导管的前端放置一个软球,使混凝土顶住软球在导管中流动。当软球被顶出导管后,混凝土靠自身流动特性向导管底部四周流动,形成自流平。这种方法适用于水深较大、水流速度较快的情况。
7. 溜管法
溜管法与导管法类似,但溜管法更适用于水深较浅、水流速度较快的情况。溜管法通过管道将混凝土输送到水下部位,然后利用溜管将混凝土摊铺开,最后在水下振捣密实。
8. 沉箱法
沉箱法是将混凝土在地面上预制好,然后将其沉入水中,在水下进行拼装和振捣。这种方法适用于水深较深、水流速度较快的情况。沉箱法能够减少水下作业时间,提高施工效率。
9. 预制桩法
预制桩法是将混凝土在地面上预制成桩形,然后将其沉入水中,在水下进行拼装和振捣。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水深较深、水流速度较快的情况。预制桩法能够确保桩的质量和稳定性,提高施工效率。
10. 掺和絮凝剂法
掺和絮凝剂法是通过添加絮凝剂制备出一种具有较高黏度的、在水下不分散的混凝土体系。这种特殊的混凝土在水下进行短距离的自由沉降时能够有效抵抗水流的冲蚀作用,且不需要振捣,可以在水下自流平、自密实。这种方法能够简化施工程序,缩短工期,并降低对水域的污染。
11. 原材料的选择
水下混凝土施工对原材料的要求较高。胶凝材料应选用颗粒细、泌水率小、收缩性小的水泥,如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和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细骨料宜选用石英含量高、表面平滑、颗粒浑圆的中砂。混凝土拌和物应具备良好的和易性、流动性保持能力、较小的泌水性和较大的表观密度。
12. 施工质量控制
水下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至关重要。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和搅拌质量,确保混凝土的坍落度和流动性满足要求。应加强现场管理和监督,确保施工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还应制定应急处置预案,以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状况。
13. 安全措施
水下混凝土施工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必须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对于潜水员来说,应严格控制下潜深度和水下作业时间,避免潜水病的发生。施工现场应设置潜水减压舱等应急设备,以应对潜水员遇到的紧急情况。还应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14. 环境保护
水下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应注重环境保护。施工前应制定环境保护方案,明确施工过程中的环保要求和措施。施工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水域的污染和破坏,妥善处理施工废弃物和废水。施工结束后应进行环境恢复和监测工作,确保施工对水域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15. 施工技术创新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程需求的不断提高,水下混凝土施工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例如,采用新型建筑材料如水下不分散混凝土和新型施工方法如垂直导管法等,能够有效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未来随着水下工程的不断增多和难度的不断提高,水下混凝土施工技术将不断创新和完善以适应新的工程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