浇筑沥青混凝土是一种特殊的沥青混和物,在高温下拌和,依靠混合料自身的流动性摊铺成型,无需碾压。这种材料以其高沥青含量、高矿粉含量及极低的空隙率(小于1%)而闻名,广泛应用于桥面铺装和重交通道路基层。
起源与应用
浇筑式沥青混凝土起源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德国,并在日本得到广泛应用。在中国,东海大桥、重庆朝天门大桥、菜园坝大桥、南京长江四桥等工程也采用了这种材料。它通常用作桥面铺装的下层,在重交通条件下,还可以作为基层,上面加铺改性沥青混凝土面层。
组成材料
浇筑式沥青混凝土的结合料包括普通沥青或改性沥青、特立尼达湖沥青TLA或是两者的混合(一般TLA占25~30%)。细集料(<2mm)一般为石灰石,粗集料为玄武岩碎石。这些材料的选择和配比对于最终产品的性能至关重要。
施工特性
浇筑式沥青混凝土在摊铺时依靠其自身的流动性成型,无需碾压。这种特性使得施工更为简便快捷,减少了施工时间和成本。摊铺后,表面上撒布石屑,并用轻型碾压机把石屑压入热沥青混凝土表面,以提高铺装层稳定性及力学性能。
性能优势
浇筑式沥青混凝土具有整体性好、防水性能优良的特点。其期望使用寿命为20年以上,在服务期内性能表现良好,维修量很小。它在低温下的性能表现尤为突出,这也是它在日本得到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结构特点
浇筑式沥青混凝土的结构属于密实-悬浮结构,细集料充分填充在粗集料之间,形成均匀且密实的混合物。这种结构有助于提高路面的耐久性和抗水损害能力。
经济性与环保性
尽管浇筑式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初期投资较高,但其寿命周期成本及优良的路用性能与普通铺装材料相比具有优越性。沥青混凝土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VOCs等有害气体,对环境造成污染,这是需要关注和改善的问题。
技术挑战与发展
浇筑式沥青混凝土的施工和质量控制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从原材料的选择、配合比的设计到施工过程中的温度控制、摊铺和压实等环节,都需要严格控制以保证最终产品的质量。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浇筑式沥青混凝土的性能和施工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
浇筑式沥青混凝土作为一种高性能的路面材料,在桥面铺装和重交通道路基层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环保要求的提高,相信它将在未来的道路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