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假凝固,作为混凝土施工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对工程质量与进度构成了严重威胁。它指的是水泥在出机后极短时间内达到初凝状态,但经重新搅拌后又能恢复塑性的异常现象。这一现象不仅影响混凝土的施工性能,还可能对混凝土的最终强度与耐久性产生不利影响。
假凝定义与特征
假凝是水泥的一种不正常的早期固化或过早变硬现象。在水泥用水拌和的几分钟内,物料就显示凝结,但放热量甚微,且经剧烈搅拌后浆体可恢复塑性,达到正常凝结,对强度无不利影响。这与快凝不同,快凝往往是由于缓凝剂不足导致,浆体已具有一定强度,重拌无法恢复塑性。
假凝的主要原因
假凝现象的产生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水泥粉磨温度:水泥粉磨时磨内温度较高,使二水石膏脱水成半水石膏,拌水后迅速化为二水石膏,形成针状结晶网状结构,导致浆体固化。
2. 水泥碱含量:碱含量较高的水泥,硫酸钾与二水石膏生成钾石膏迅速长大,也会引发假凝。
3. 环境温度与风力:环境温度过高、大风天气下,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过快,保养不到位,易导致假凝。
4. 水泥与外加剂适应性:水泥、掺合料等对混凝土外加剂的吸附随时间、环境温度条件变化,影响混凝土流动性,导致假凝。
5. 混凝土配合比:不合理的配合比,如过多的掺合料和减水剂,会影响水泥和其他胶凝材料的凝结反应,导致假凝。
6. 水泥储存时间:水泥储存时间过长,凝结物质变质,凝结能力降低,也可能引发假凝。
假凝的危害
假凝现象对混凝土工程造成多方面危害:
1. 影响施工性能:假凝导致混凝土失去流动性,施工困难,影响工程进度。
2. 降低工程质量:假凝可能引发混凝土内部裂缝,降低混凝土强度与耐久性。
3. 增加维护成本:假凝现象的处理需要额外的时间和资源,增加了工程维护成本。
假凝的预防措施
针对假凝现象,可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 合理控制配合比:选择适当的水胶比、骨料配合比和水泥掺量,确保混凝土正常凝结。
2. 选用优质水泥:避免使用掺杂物和不合格添加剂的水泥,确保水泥储存时间不过长。
3. 施工控制:确保混凝土龄期控制合理,缩短混凝土在供应和施工之间的时间,避免高温暴晒。
4. 温度控制:采取适当的保温措施,避免混凝土遭受过高或过低的温度。
5. 外加剂适用性实验:施工前做好水泥与混凝土减水剂的适用性实验,观察流动性损失,调查常温下混凝土的凝结时长。
假凝处理措施
对于已出现的假凝现象,需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尽快处理异常部位,降低工程施工质量的风险。可能的处理措施包括重新搅拌、调整水灰比、加强养护等。
混凝土假凝固是混凝土施工中不容忽视的问题。通过深入了解假凝的定义、原因、危害及预防措施,我们可以更有效地应对这一问题,确保混凝土工程的顺利进行与高质量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