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渗水,是指水分通过混凝土材料内部的孔隙、裂缝或毛细管等通道渗透进入其内部的现象。这一现象在建筑工程中尤为常见,对建筑物的结构安全、使用寿命及室内环境均产生重要影响。接下来,我们将从多个方面详细探讨混凝土渗水的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
1. 混凝土内部孔隙结构
混凝土并非严格意义上的透水材料,但其内部存在一定的孔隙结构,这些孔隙为水分子提供了流动和渗透的通道。孔隙率越高,混凝土内部可供水分子流动的通道越多,透水渗水性能相应增强。孔径分布也对混凝土的透水渗水性能有重要影响,大孔径孔隙更容易导致渗水。
2. 施工管理与质量
施工管理不严或施工质量不佳也是导致混凝土渗水的重要因素。例如,混凝土未振捣密实会形成缝隙、孔洞、蜂窝等,成为渗水通道。混凝土拌和物保水性不良、浇筑后产生骨料下沉、水泥浆上浮等现象,也会形成连通孔隙,加剧渗水问题。
3. 养护不当
混凝土在凝结硬化的过程中,若未按照施工规范的要求进行养护,可能导致混凝土因养护不当而形成许多塑性裂缝,这些裂缝成为渗水通道。
4. 温度与荷载作用
由于温度差、地基不均匀下沉或荷载作用,混凝土结构中可能形成裂缝,这些裂缝同样会成为渗水的通道。
5. 侵蚀性介质影响
混凝土在使用过程中,若受到侵蚀性介质的侵蚀,特别是有压力的侵蚀水的作用,会使混凝土结构遭到破坏,产生大量裂缝,进而加剧渗水现象。
6. 混凝土碳化
混凝土碳化是CO2由表及里逐渐向混凝土内部扩散的过程。碳化会降低混凝土的碱度,减弱对钢筋的保护作用,当碳化深度穿透混凝土保护层到达钢筋表面时,钢筋会发生锈蚀,产生的体积膨胀可能导致混凝土保护层开裂,进一步加剧渗水问题。
7. 碱骨料反应
碱骨料反应是指水泥中的碱与某些活性骨料发生反应,生成膨胀性物质,导致混凝土膨胀开裂。这种开裂同样会成为渗水的通道。碱骨料反应的发生需要具备水泥中碱含量高、骨料中含有活性成分以及有水存在三个条件。
8. 水灰比影响
水灰比是影响混凝土抗渗性的主要因素之一。试验表明,随着水灰比的增大,混凝土的抗渗性逐渐变差。当水灰比大于0.6时,抗渗性急剧下降。
9. 化学灌浆法处理
针对混凝土渗水问题,化学灌浆法是一种常用的解决方案。该方法通过确定漏水裂缝的具体位置,开凿“V”型槽并埋设灌浆嘴,使用掺入速凝剂的水泥净浆对裂缝进行封缝处理,最后进行化学灌浆以封堵裂缝。
10. 嵌缝堵漏法
嵌缝堵漏法适用于处理混凝土表面出现的渗水现象或长期积水问题。该方法通过凿出“V”型槽、清除杂物、涂刷塑料止水材料专用基液、嵌填塑性止水材料、嵌入聚合物水泥砂浆等步骤,达到堵漏效果。
11. 封堵堵漏法
封堵堵漏法主要用于处理水下或地下混凝土在涌水条件下的孔隙、孔洞和裂缝的快速封堵。该方法通过彻底清理基底、凿出工作坑、预置导水管、使用聚合物混凝土或砂浆进行封堵等步骤,实现堵漏目的。
12. 涂膜堵漏法
涂膜堵漏法适用于混凝土结构因振捣不密实或内部不密实而造成的大面积渗水情况。该方法通过确保混凝土表面清洁无杂物,涂刷防水涂料形成防水膜,达到防水效果。
13. 防水混凝土应用
防水混凝土是一种良好的防水材料,与采用油毡卷材防水相比,具有简化施工工艺、缩短施工工期、兼有防水和承重功能、节约建筑材料、降低工程造价等优点。防水混凝土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混凝土渗水问题。
混凝土渗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混凝土内部孔隙结构、施工管理与质量、养护不当、温度与荷载作用、侵蚀性介质影响、混凝土碳化、碱骨料反应、水灰比影响等多个方面。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化学灌浆法、嵌缝堵漏法、封堵堵漏法、涂膜堵漏法等多种处理措施,并结合防水混凝土的应用,有效减少混凝土渗水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