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的温度控制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混凝土的质量和结构的稳定性。那么,究竟什么叫混凝土的建筑温度呢?这涉及到混凝土从拌合、运输、浇筑到养护等各个环节的温度管理。
1. 拌合温度
混凝土的拌合温度是指混凝土在搅拌过程中达到的温度。这一温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水泥、砂、石子及水的温度。研究表明,石子的温度对混凝土拌合温度影响最大,石子温度降低1℃,混凝土拌合温度可降低0.4~0.6℃。
2. 浇筑温度
浇筑温度是指混凝土拌合物经运输、振捣后的温度。这一温度与外界气温密切相关,当外界气温高于拌合温度时,浇筑温度会比拌合温度高;反之亦然。为确保混凝土质量,浇筑温度应控制在5℃~35℃之间。
3. 养护温度
养护温度是混凝土振捣完成后进入保养期的温度。合理的养护温度有助于混凝土强度的增长和防止龟裂等质量问题。养护期间,应对混凝土块体进行升温、降温、内外温差、降温速度及环境温度的监测。
4. 入模温度
入模温度是指混凝土拌合物浇筑入模时的温度。根据国标GB50666-201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入模温度不应低于5℃,且不应高于35℃。这一规定旨在确保混凝土在浇筑后能够均匀凝固,达到设计强度。
5. 出机温度

出机温度是指混凝土拌合物从搅拌机中排出时的温度。对于预拌混凝土或需远距离输送的混凝土,出机温度应根据运输和输送距离经热工计算确定,但不宜低于10℃,以确保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不会因温度过低而影响质量。
6. 绝热温升
绝热温升是指混凝土在绝热条件下因水泥水化反应而升高的温度。这一温度与混凝土中水泥用量、水泥品种及龄期等因素有关。绝热温升过高可能导致混凝土内部产生裂缝,因此需通过合理的配合比设计和温度控制措施来降低绝热温升。
7. 温度膨胀系数
温度膨胀系数是混凝土在温度变化时体积膨胀或收缩的比例系数。了解混凝土的温度膨胀系数有助于预测和控制混凝土在温度变化下的变形行为,从而避免结构因温度应力而受损。
8. 冬期施工温度要求
在冬期施工时,当室外日平均气温连续五天低于5℃和最低气温低于-3℃时,应采取冬期施工措施。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在受冻之前应达到一定要求,以确保混凝土在低温条件下仍能正常硬化。
9. 高温施工温度要求
当日平均气温达到30℃及以上时,应按高温施工要求采取措施。高温施工可能导致混凝土内部水分迅速蒸发,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需通过加强养护、调整配合比等措施来应对高温施工带来的挑战。
10. 测温与监控
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应对混凝土温度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测温点应布置在混凝土内部和表面关键位置,以获取准确的温度数据。通过测温数据,可以及时调整施工措施,确保混凝土温度处于合理范围内。
11. 温度应力与裂缝控制
温度应力是由于混凝土内外温差引起的应力。过大的温度应力可能导致混凝土开裂。需通过合理的温度控制措施来降低温度应力,防止裂缝产生。
12. 保温措施
在低温条件下施工时,应采取有效的保温措施来防止混凝土受冻。保温措施包括覆盖保温材料、加热养护等。这些措施有助于确保混凝土在低温条件下仍能正常硬化。
13. 冷却措施
在高温条件下施工时,应采取冷却措施来降低混凝土温度。冷却措施包括使用冷水拌合、掺加冰块等。这些措施有助于防止混凝土因温度过高而产生内部缺陷。
14. 温度与混凝土强度的关系
温度对混凝土强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适宜的温度能加速混凝土强度的增长,而过低或过高的温度则可能抑制混凝土强度的增长。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混凝土温度,以确保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
15. 温度管理与施工质量
混凝土的温度管理是确保施工质量的关键环节。通过合理的温度控制措施,可以有效预防混凝土开裂、起砂等质量问题,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在施工过程中应高度重视混凝土的温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