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面混凝土起砂是建筑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其产生原因多种多样,涉及原材料、配合比设计、施工工艺及养护条件等多个方面。下面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路面混凝土起砂的原因。
1. 水灰比过大
水灰比是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关键因素。当水灰比过大时,混凝土表层的水灰比大于内部,导致表层水化产物之间搭接不密,空隙率大,从而降低混凝土表面强度。过大的水灰比还会导致混凝土表面泌水现象加剧,进一步削弱表面强度。
2. 原材料质量问题
原材料的质量对混凝土性能有着直接的影响。例如,水泥标号过低或受潮结块会导致其活性降低,严重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砂子的粒度过细或含泥量高也会影响水泥与砂子的粘结力,导致混凝土表面强度不足。粗、细骨料中含泥量较大时,泥土颗粒会包裹在水泥颗粒表面,阻碍水与水泥颗粒的充分接触,延缓水泥的水化过程,进而引发起砂问题。
3. 配合比不合理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不合理也是导致起砂的重要原因。例如,水泥用量偏少而沙粒过多,会导致混凝土整体强度不足。砂石料的级配不合理也会导致混凝土拌合过程中出现离析和泌水现象,降低混凝土表面的强度。
4. 施工过程中的过分振捣
振捣是混凝土施工中的重要环节,但过分振捣会加剧混凝土表面的泌水现象,导致表面强度降低。振捣过程中,水泥浆在振捣力的作用下可能会从模板缝隙中渗漏出来,使混凝土表面失去水泥浆的包裹而出现骨料**的现象。
5. 养护不当
养护是混凝土施工中不可忽视的环节。未能及时养护或养护不充分,暴晒或大风导致混凝土表面大量失水,会形成大量的水孔,表层的水泥得不到足够的水分进行水化,导致强度较低。地面浇水过早也会导致大面积脱皮、砂粒外漏,使用后起砂。
6. 模板问题
模板的质量和使用状况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的成型效果。模板间接缝不严实时,水泥浆在振捣力的作用下可能会从模板缝隙中渗漏出来,导致混凝土表面骨料**。模板上残留的砂浆等污物也会与新鲜混凝土混合在一起,形成薄弱层,容易脱落导致起砂。
7. 压光时间掌握不当
压光过早或过迟都会影响混凝土表面的强度。压光过早时,水泥水化作用刚刚开始,凝胶尚未全部形成,游离水分较多,表面会出现水光,易造成表面水灰比过大。压光过迟则会扰动或损伤水泥凝胶体的凝结结构,影响强度的增长。
8. 低温下施工
低温下施工混凝土表面易受冻害,导致起砂、脱皮。冬季施工未封闭门窗或无供暖设备时,混凝土表面容易受冻,影响水泥的正常水化过程,进而引发起砂问题。
9. 新抹地面冬季使用不当
冬季在新做的水泥地面房间内生火升温,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会与水泥尚未结晶硬化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阻碍水泥砂浆内水泥水化作用的正常进行,从而显著降低地面面层的强度,造成地面起砂。
10. 水泥地面过早使用
水泥地面在尚未达到足够强度就上人进行下道工序施工,会使地面受到破坏,容易起砂。特别是在冬季施工时,由于温度较低,混凝土硬化速度较慢,过早使用更容易导致起砂问题。
11. 冻害
冬季施工时若未采取有效的防冻措施,混凝土表面容易受冻害影响,导致起砂、脱皮等问题。冻害会使混凝土内部产生微裂缝,降低其整体强度。
12. 忽视养护或养护方式不当
普通水泥及硅酸盐水泥的标准养护时间应大于七天,矿渣水泥及粉煤灰水泥、火山灰水泥的养护时间应大于十四天。若养护不当或养护时间不足,混凝土结构中的水分会大量流失,水泥水化反应会减缓乃至停止,导致混凝土表面强度不足而出现起砂现象。
13. 水泥变质或受潮
水泥存放期超过三个月或受潮结块会导致其活性降低,胶结性能差。使用变质或受潮的水泥进行混凝土施工会严重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导致起砂问题。
14. 砂石调节剂使用不当
砂石调节剂(如阻泥剂)的使用可以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流动性等性能,但若使用不当或掺量过量也会引发质量问题。过量的砂石调节剂会干扰水泥颗粒与水的正常反应,导致混凝土泌水现象加剧,进而引发起砂问题。
15. 聚醚流变剂使用不当
聚醚流变剂可以改善混凝土的流动性、和易性等工作性能,但若掺量不当也会引发质量问题。过量的聚醚流变剂同样会干扰水泥颗粒与水的正常反应,导致混凝土泌水现象加剧,降低表面强度。
路面混凝土起砂的原因多种多样,涉及原材料、配合比设计、施工工艺及养护条件等多个方面。在施工中应严格控制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确保混凝土的整体性能达到设计要求,从而避免起砂问题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