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性能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质量和耐久性。混凝土在生产和施工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气泡问题,这不仅会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和密实性,还可能导致后期的裂缝、渗水等现象。掌握混凝土消泡的方法至关重要。
选用优质材料
从源头抓起,选用低碱、不掺助磨剂、适应性强、试配气泡较少的水泥品种。严格筛选骨料粒径和针片状颗粒,控制粗骨料和细骨料比率,确保级配合理。还应选用化学成分品质优良的外掺剂和水泥,避免使用气泡含量过高的减水剂。
调整混凝土配比
混凝土配比不合理是导致气泡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添加粉煤灰或矿粉,或增加用水量,可以降低混凝土的粘度,使气泡更易排出。在保证混凝土强度的前提下,建议采用标号较低或相关物理技术性能指标偏差小一些的水泥,以增大水泥用量,减少气泡的产生。
优化搅拌工艺
搅拌时间对混凝土中气泡的排除有着重要影响。根据《预拌混凝土》GB/T14902标准,搅拌生产时每盘搅拌时间不得低于30s。对于制备C50以上强度等级的混凝土或采用引气剂、膨胀剂、防水剂时,应增加搅拌时间,确保外加剂得到充分均匀的拌合。
加强振捣管理
振捣是使混凝土获得密实、排除气泡的重要手段。振捣时应选择适宜的振捣设备,确定合理的振捣时间、振捣半径和频率。按照“快插慢拔”的操作方式进行振捣作业,严防出现混凝土的欠振、漏振和超振现象。应分层布料、分层振捣,分层厚度不宜大于50cm,以便气泡从混凝土内部往上排出。
合理选用脱模剂
脱模剂的选择和使用对混凝土表面气泡的产生也有影响。应选用优质、表面光滑的模板,并均匀涂抹脱模剂,但不宜涂得太多太厚。气泡一旦接触到粘稠的脱模剂,就很难随着振捣而上升排出。
控制运输和浇筑过程
在混凝土运输和浇筑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时间,避免因拥堵导致搅拌混凝土时间过长。现场应加强检查,严禁随意加水。浇筑时应分层布料、分层振捣,确保混凝土在模板内的均匀分布。
机械消泡与化学消泡
对于大型混凝土施工场合,如大桥、大型水利工程等,可以采用机械消泡器对混凝土进行消泡处理。通过振动和冲击作用,使混凝土中的气泡迅速上浮并破裂。而对于小型混凝土施工场合,如民用建筑、道路、地下管道等,可以在混凝土中加入消泡剂,通过消泡剂的表面活性剂作用,使气泡迅速上浮并破裂。
温度控制
混凝土受水泥水化热作用、大气及周围温度、电气焊接等因素影响而冷热变化时,会发生收缩和膨胀,从而产生表面气泡。在施工过程中应合理控制温度,减少因温度变化引起的气泡产生。
混凝土消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材料选择、配比调整、搅拌工艺、振捣管理、脱模剂使用、运输浇筑过程控制以及温度控制等多个方面入手。只有全面考虑这些因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有效减少混凝土中的气泡,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和强度,确保工程的质量和耐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