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泛碱是一种常见的表面缺陷,主要表现为混凝土表面出现白色盐状物质,这不仅影响美观,还可能对混凝土的结构性能造成不利影响。如何有效去除混凝土中的碱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以下将从多个方面详细阐述混凝土去碱的方法。
1. 刮除法
对于泛碱现象面积较小且程度较轻的情况,可以采用刮除法。使用具有一定厚度和刚度的钢片,人工将混凝土表面的泛碱刮去,露出内部的混凝土。这种方法操作简单,成本较低,但仅适用于小范围处理。
2. 喷砂法
当泛碱现象较为严重,面积较大时,喷砂法是一种有效的处理方式。利用喷砂机装上细颗粒的砂子对泛碱混凝土进行喷砂处理,直至露出混凝土新的表面。喷砂法能够均匀去除表面泛碱,但需要注意控制喷砂力度和时间,避免对混凝土造成过度损伤。
3. 酸洗法
在特殊情况下,如果喷砂法不可行,可以选择酸洗法。使用1:10的稀盐酸(水:盐酸)进行清洗,清洗前必须用水湿润泛碱部位的表面,以利于稀盐酸与泛碱充分反应。酸洗法可以防止盐酸通过混凝土孔隙进入内部,对内部钢筋造成腐蚀。酸洗法可能对混凝土表面产生一定的腐蚀作用,因此需要谨慎使用。
4. 打磨法
打磨法是通过使用磨光机对混凝土表面进行打磨,去除表面的白色物质,露出内部的混凝土颜色。打磨后应立即用水冲洗干净,并采取适当的养护措施,以防再次出现泛碱现象。这种方法适用于对混凝土表面平整度要求较高的情况。
5. 防水处理

防水处理是一种预防泛碱的有效方法。可以在混凝土拌合物中添加防水性外加剂,或者在混凝土硬化后在其表面喷涂防水物质,形成一层憎水薄膜,堵塞毛细口,使可溶性物质不能析出。这种方法能够从根本上减少泛碱现象的发生。
6. 降低水灰比
水灰比是影响混凝土泛碱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满足施工要求的基础上降低水灰比,可以减少混凝土中的自由水含量,从而降低泛碱的几率和程度。这种方法需要在混凝土配制阶段进行严格控制。
7. 增加养护时间
延长混凝土的养护时间可以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在混凝土内部充分反应,生成碳酸钙留在混凝土内部,从而减少泛碱现象的发生。这种方法需要合理安排施工计划,确保混凝土有足够的养护时间。
8. 添加混合胶凝材料
在混凝土中添加配置的混合胶凝材料,如粉煤灰、矿粉和硅灰等活性外加剂,可以使氢氧化钙在未析出之前就发生反应,转化为硅酸钙凝胶等难溶性物质,从而减少泛碱现象的发生。
9. 采用添加细集料的方式
如气相法二氧化硅、偏高岭土或石灰石粉等细集料能够堵塞混凝土孔隙,减少水分迁移的通道,从而降低泛碱现象的发生。这种方法需要在混凝土配制阶段进行严格控制。
10. 添加反应性二氧化硅
反应性二氧化硅能够与混凝土中的氢氧化钙提前反应,生成硅酸钙盐等难溶性物质,从而降低析出的氢氧化钙的量,减少泛碱现象的发生。这种方法需要选择合适的反应性二氧化硅种类和添加量。
11. 减少用水量
在混凝土初期水化过程中减少用水量,可以降低混凝土中的自由水含量,从而减少泛碱现象的发生。这种方法需要在混凝土配制阶段进行严格控制。
12. 采用化学抑制
通过掺入外加剂或活性材料,如硬脂酸盐、丙烯酸盐等有机外加剂以及自然界的硅藻土、粒化矿渣、超细粉煤灰、硅灰和具有吸附性的集料等,可以使氢氧化钙与其他物质组成稳定成分或被集料吸附,不再迁移至混凝土外表面,从而达到预防泛碱的目的。
13. 提高致密性
使用高效减水剂和矿物掺合料等外加剂,可以降低水胶比,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减少混凝土内孔隙和阻断毛细孔直径,切断可溶性物质的迁出通道,阻止盐碱的形成。这种方法需要选择合适的外加剂种类和添加量。
14. 选用低碱水泥
在配制混凝土时,应尽量选用碱金属氧化物含量低的低碱水泥,以减少混凝土中可溶性碱的含量,从而降低泛碱现象的发生。这种方法需要在混凝土原材料选择阶段进行严格控制。
15. 建筑材料表面进行憎水化处理
对混凝土等水泥基复合材料表面进行憎水化处理,在孔壁上形成一层憎水膜,可以大大降低吸水性,从而减少水分迁移至混凝土表面导致的泛碱现象。这种方法适用于对混凝土表面有较高防水要求的情况。
混凝土去碱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处理。在实际操作中,需要综合考虑施工条件、成本效益等因素,选择最优的去碱方案。预防泛碱现象的发生也是非常重要的,需要从混凝土配制、施工、养护等多个环节进行严格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