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塌落度是衡量混凝土流动性的重要指标,对于施工质量和效率具有直接影响。如何有效控制混凝土的塌落度,是确保工程顺利进行的关键。以下将从多个方面详细阐述如何控制混凝土的塌落度。
1. 优化泵送剂掺量
当水泥颗粒细度增加时,其表面积增大,导致需水量增加,从而加剧混凝土在搅拌和运输过程中的塌落度损失。通过泵送剂的适应性试验,优化泵送剂掺量,可以有效缓解这一问题。例如,在夏季高温季节,通过试验可加大掺合料的掺量,以减少混凝土塌落度损失。
2. 泵送剂后添加法
在不可预测的情况下,如商品混凝土塌落度损失过快而无法泵送时,可采用泵送剂后添加法。在混凝土中加入适量的泵送剂后,混凝土运输车必须迅速运转至少两分钟,以确保泵送剂充分发挥作用。之后测定混凝土塌落度,符合要求后方可使用。需要注意的是,泵送剂的后加掺量应预先通过严格的试验确定,不可随意多次使用。
3. 缓凝控制法
通过添加具有缓凝功效的外加剂,如糖类、葡萄糖酸、羟基羧酸等,可以控制混凝土的塌落度损失。缓凝组分的添加要与混凝土的成分相匹配,通常在混凝土开始搅拌三分钟后开始添加,以有效控制塌落度经时损失。
4. 改性控制法
对泵送剂中的减水剂进行改性处理,也是控制混凝土塌落度的一种有效方法。改性时要注意不同泵送剂中含有的减水剂比率及功效,选择合适的泵送剂并添加适量,密切注意其缓凝情况。
5. 隔离粒子法
添加适量的引气剂,可以产生微小气泡,将水泥颗粒隔离开来,起到润滑作用,有效控制混凝土塌落度经时损失。引气剂还能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粘聚性、保水性和可泵性。
6. 严格控制水泥细度与温度
水泥颗粒越细,需水量越多,塌落度损失越大。要严格控制水泥的细度。水泥进入搅拌机前的温度也不得大于40℃,新出厂的水泥需要静置几天,以降低对混凝土出机温度的影响。
7. 优选原材料
泵送混凝土用原材料,如水泥、掺合料、骨料、泵送剂等,必须符合标准质量要求。增加复检频率,确保应用的生产厂家相对稳定。通过试验确定混凝土配合比,做到最优设计,以减小塌落度损失。
8. 控制搅拌时间
混凝土搅拌时间要严格控制,可有效减少塌落度损失。泵送商品混凝土的搅拌时间宜按混凝土等级进行控制,例如C10~15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少于30s,C45以上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少于60s。
9. 控制集料级配与温度
集料堆场应搭设遮阳棚,避免阳光直射。必要时在混凝土搅拌前对集料喷洒冷水降温。拌合用水宜采用深井冷水,水温不应超过20℃,并加设遮阳和隔热设施。
10. 调整水灰比与砂率
适当的水灰比可以保证混凝土有足够的流动性,同时避免过量的水分导致塌落度损失。保持水灰比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调整砂率来改变塌落度。增加砂率可以降低塌落度。
11. 添加流平剂
流平剂是一种用于改善混凝土流动性和平整性的化学添加剂。添加适量的流平剂可以使混凝土流动性增加,从而减小塌落度损失。
12. 控制振捣时间和方式
振捣时间和方式的选择对混凝土塌落度也有影响。过长的振捣时间或不当的振捣方式会导致混凝土内部的空气泡沫被排出,从而降低塌落度。需要合理控制振捣时间和方式。
13. 考虑施工条件
不同施工条件下对混凝土塌落度的要求也不同。例如,在泵送施工中,根据泵送高度调整塌落度。泵送高度超过100米时,塌落度应在180-220mm之间。还需考虑气温条件、浇筑时间和原材料的变化等因素,及时调整塌落度。
14. 遵循规范与标准
混凝土的塌落度规范要求因混凝土强度等级和施工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当混凝土强度等级小于C50时,塌落度应小于180毫米;当强度等级大于C50时,塌落度应大于180毫米。遵循相关规范与标准,确保混凝土塌落度在合理范围内。
15. 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可以总结出一系列控制混凝土塌落度的有效方法和实践经验。例如,某工程在6月份浇注C30梁板过程中发现混凝土塌落度损失很快,经查所进水泥温度达80℃,且水泥普遍偏细。通过控制水泥温度和优化配合比等措施,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
控制混凝土塌落度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优化泵送剂掺量、采用泵送剂后添加法、缓凝控制法、改性控制法、隔离粒子法、严格控制水泥细度与温度、优选原材料、控制搅拌时间、调整水灰比与砂率、添加流平剂、控制振捣时间和方式、考虑施工条件、遵循规范与标准以及借鉴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等。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可以有效控制混凝土的塌落度,确保施工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