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中间出现裂痕,是一个复杂且普遍存在的问题,它不仅影响建筑物的美观,还可能威胁到结构的安全性。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多种原因,下面将从多个方面详细阐述混凝土中间裂痕的成因。
水灰比不当
施工过程中擅自改变水灰比,是导致混凝土裂缝的常见原因之一。例如,为方便施工,擅自加水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或因其它原因加大水灰比,这会导致混凝土硬化时收缩量增加,进而产生网状或长短不一的不规则裂缝。
搅拌运输时间过长
混凝土搅拌运输时间过长,会使水分蒸发过多,引起混凝土塌落度过低,出现不规则的收缩裂缝。这种裂缝通常与搅拌运输过程中的环境条件和操作不当有关。
模板作业不规范
模板刚度不足、拆模过早或模板支架压实不足等问题,都可能导致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出现裂缝。例如,模板变形或支架不均匀下沉,都会使混凝土产生与模板变形一致的裂缝。
施工工艺不合理
施工工艺不合理,如浇筑速度过快、振捣不密实、不均匀等,也会导致混凝土裂缝的产生。振捣时间太短,混凝土强度不足或不均匀;时间太长,则容易造成分层,形成塑性收缩裂缝。
分段浇筑结合部处理不当
混凝土分层或分段浇筑时,如果结合部处理不好,易在新旧混凝土和施工缝之间出现裂缝。例如,后浇混凝土因停电、下雨等原因未能在前浇混凝土初凝前浇筑,就会引起层面之间的水平裂缝。
养护方法不正确
养护方法不正确也是导致混凝土裂缝的重要原因。强制性规范要求混凝土养护要苫盖并浇水,但现实中大多数不苫盖,浇水也不能保证经常性湿润,使混凝土初期表面失水过快,从而产生急剧的体积收缩,导致开裂。
混凝土早期受冻
冬季施工没有采取必要的保温措施,使混凝土早期受冻,会在表面出现裂纹,或局部剥落,或脱模后出现空鼓现象。这种情况在寒冷地区尤为常见。
材料质量问题
混凝土材料的质量问题,如水泥安定性差、砂石含泥量高等,也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从而导致裂缝的产生。在配制混凝土时,应严格控制原材料的质量。
温度变化
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内外温差过大或环境温度变化剧烈,会导致混凝土产生温度应力,进而引发裂缝。特别是在夏、冬两季,因昼夜温差较大,养护不当更容易产生温差裂缝。
荷载作用
混凝土结构在施工或使用过程中,受到超过设计允许的荷载作用,如早期加载、堆载等,也会导致混凝土产生裂缝。这种裂缝通常与结构的受力特点和荷载分布有关。
基础不均匀沉降
建筑物基础发生不均匀沉降,会导致混凝土结构产生附加应力,从而引发裂缝。这种情况在地质条件复杂或地基处理不当的地区尤为常见。
钢筋锈蚀
混凝土中的钢筋锈蚀会导致钢筋体积膨胀,对周围混凝土产生压力,使混凝土产生裂缝。钢筋锈蚀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重要威胁之一。
化学反应
混凝土中的水泥与某些活性骨料发生碱骨料反应,或混凝土与腐蚀性介质接触,会导致混凝土破坏,产生裂缝。这种裂缝通常与混凝土的材料组成和使用环境有关。
混凝土中间裂痕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水灰比不当、搅拌运输时间过长、模板作业不规范、施工工艺不合理、分段浇筑结合部处理不当、养护方法不正确、混凝土早期受冻、材料质量问题、温度变化、荷载作用、基础不均匀沉降、钢筋锈蚀以及化学反应等。在实际工程中,应针对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预防裂缝的产生,确保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