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可能出现的缝隙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塑性坍落裂缝:
这种裂缝通常在混凝土浇筑过程或浇注成型后,混凝土初凝前发生。
原因是混凝土拌合物中的骨料在自重作用下缓慢下沉,水向上浮,导致混凝土沿钢筋表面产生顺筋裂缝。
对于大流动性混凝土或水灰比较大的混凝土,这种裂缝尤为严重。
2. 塑性收缩(干缩)裂缝:
这类裂缝在混凝土浇注后,还处于塑性状态时出现。
裂缝呈不规则多边形分布,或者大致呈互相平行状分布,裂缝之间的距离从几厘米到十几厘米不等。
产生原因是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快,产生急剧的体积收缩,而混凝土早期强度低,不能抵抗这种变形应力而导致开裂。
3. 沉降裂缝:
多发生在混凝土浇筑后,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或模板支撑体系不稳定等原因导致。
这种裂缝通常与地面垂直或呈一定角度。
4. 水化热裂缝:
水泥在水化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热量,使混凝土内部温度升高。
当混凝土内外温差较大时,会产生温度应力,从而导致裂缝出现,这类裂缝通常在混凝土浇筑后的早期形成。
5. 温度裂缝:
由于混凝土在浇筑、养护或使用过程中受到温度变化的影响(如昼夜温差大、季节温差大等),导致混凝土热胀冷缩而产生裂缝。
6. 应力集中裂缝:
当混凝土结构中的某些部位受到集中应力的作用(例如孔洞、转角、突变截面等处),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就会产生裂缝。这种裂缝往往在应力集中的部位出现。
以上是混凝土可能出现的几种主要缝隙类型及其产生原因。在实际工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理措施,以确保混凝土结构的安全和耐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