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出现“越拌越抛”的现象,即混凝土在搅拌过程中逐渐变得松散,难以保持原有的稳定性和流动性,这一现象对施工质量构成了显著影响。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详细探讨混凝土越拌越抛的原因。
1. 水泥用量过多
混凝土中水泥的用量是影响其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当水泥用量过多时,会导致混凝土的初始温度和收缩量增加,进而引发反抛现象。反抛现象是指混凝土在固化过程中,由于自身质量的影响,会压缩下面的混凝土,导致下面的混凝土发生反向流动行为。控制水泥的掺量,确保混凝土的稳定性,是避免这一现象的有效方法。
2. 水泥细度与矿物成分
水泥的细度和矿物成分对混凝土的流动性有显著影响。水泥细度越高,其活性也越高,需水量也越大,水泥颗粒对减水剂的吸附能力也越强,这可能会减弱减水剂的减水效果,导致混凝土流动性下降。水泥中的C3S和C3A成分对减水剂的吸附活性较强,如果这两种成分含量高,混凝土对外加剂的需求量就大,反之则小。水泥的选择和使用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3. 外加剂的使用
外加剂如减水剂、缓凝剂等在混凝土搅拌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外加剂的使用不当,如掺量过大或过小,都可能导致混凝土性能的不稳定。特别是减水剂,如果掺量过大,可能会导致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坍落度过大,进而引发离析现象。外加剂的掺量需通过试验确定,确保其与胶凝材料的相容性。
4. 搅拌工艺与设备
搅拌工艺和设备对混凝土的流动性也有显著影响。搅拌时间不足或搅拌设备性能不良都可能导致混凝土拌合物的不均匀,进而影响其流动性。搅拌机的机型和搅拌效率也是关键因素,定期检修搅拌机和更换搅拌叶片是确保搅拌质量的重要措施。
5. 温度与湿度
温度和湿度对混凝土的流动性有显著影响。在高温季节,混凝土的水化反应加速,坍落度损失增大,容易导致混凝土流动性下降。湿度过低也会导致混凝土表面水分迅速蒸发,进一步加剧流动性下降。在施工过程中需密切关注气温和湿度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6. 原材料质量
原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混凝土的流动性。如砂石材料的含泥量、泥块含量超标,碎石针片状颗粒含量超标等都会造成混凝土坍落度损失加快。原材料的使用温度也是关键因素之一,如水泥、掺合料的使用温度过高,会导致混凝土温度提高和坍落度损失加快。
7. 运输与浇筑时间
混凝土在运输和浇筑过程中的时间也是影响其流动性的重要因素。运输距离和时间越长,混凝土熟料由于发生化学反应、水分蒸发、骨料吸水等多方面原因,自由水分减少,导致坍落度损失。浇筑时间过长也会导致混凝土流动性下降。在施工过程中需合理安排运输和浇筑时间,确保混凝土在**状态下进行施工。
8. 养护条件
养护条件对混凝土的收缩和裂缝产生有重要影响。养护不当会导致混凝土早期失水严重,产生干燥收缩裂缝,进而影响其流动性。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必须及时正确地进行养护,确保混凝土在固化过程中保持稳定的性能。
混凝土越拌越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水泥用量、水泥细度与矿物成分、外加剂使用、搅拌工艺与设备、温度与湿度、原材料质量、运输与浇筑时间以及养护条件等。在施工过程中需综合考虑这些因素,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确保混凝土的稳定性和流动性,从而提高施工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