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起砂渣是建筑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它不仅影响混凝土建筑的结构质量,还严重影响外观质量。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详细探讨混凝土起砂渣的原因。
水泥品种不当与用量少
水泥是混凝土的主要胶结材料,其品种和用量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使用过期或受潮结块的水泥,会导致其强度等级降低,从而影响混凝土的凝结和硬化。水泥用量过少,也会导致混凝土强度不达标,容易出现起砂渣现象。
水灰比过大
水灰比是指混凝土中水的用量与水泥用量的比值。水灰比过大,意味着混凝土中的水量过多,这会导致混凝土表面泌水,降低表面强度。多余的水分蒸发后,还会在水泥浆面层留下毛细孔,进一步降低砂浆的密实性,使混凝土易磨损起砂。
砂石料的级配不合理与含泥量高
砂石料的级配不合理,如骨料过细或过粗,都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耐磨性。过细的砂子需要更多的水泥浆体来包裹,而过粗的骨料则容易离析,导致混凝土表面强度降低。砂石料中含泥量过高,也会影响水泥与骨料的粘结力,加剧起砂渣现象。
施工过程中的过分振捣
振捣是混凝土施工中的重要环节,但过分的振捣会加剧混凝土表面的泌水,导致表面强度降低。振捣过度还会破坏已经形成的凝胶结构,使混凝土表面变得疏松,容易起砂渣。
养护不当
养护是混凝土硬化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养护不足或养护方式不当,如暴晒、大风等,都会导致混凝土表面大量失水,影响水泥的正常水化作用,从而降低表面强度。养护时间过早或过晚,也会对混凝土强度产生不利影响。
压光时间掌握不好
压光是混凝土施工中的一道重要工序,它可以使混凝土表面更加平整、密实。但压光时间掌握不好,过早或过晚都会导致混凝土表面强度降低。压光过早,水泥水化作用刚开始,凝胶尚未全部形成,表面易出现水光;压光过迟,则会破坏已经硬结的表面,造成起砂渣。
低温下施工
在低温环境下施工,混凝土表面容易受冻。受冻后的混凝土体积膨胀,解冻后膨胀的混凝土不能恢复原形,导致孔隙率变大,表面形成松散的颗粒,大大降低表面强度,经过扰动后就会起砂渣。
外加剂掺量过量
在混凝土中加入适量的外加剂可以改善其性能,但外加剂掺量过量会导致新拌混凝土大量泌水,影响水泥的正常凝结硬化,从而造成起砂渣。
设计强度等级低
设计强度等级为C25以下的混凝土,其耐磨性能较差。混凝土中的掺合料含量大,特别是粉煤灰等轻质掺合料容易上浮至混凝土表面,导致表面强度低而引起起灰、起砂渣现象。
机械原因
对于泵送施工的结构,如果泵送设备功率小、输送管道长,为了保证浇筑效果不得不放大坍落度和提高砂率,这将影响混凝土浇筑后的质量特别是表面质量,容易导致起砂渣。
环境因素
遭遇天气突变如大风、大雨、大雪等也会影响混凝土质量。这些恶劣天气条件容易导致混凝土表面快速脱水产生表面疏松从而起砂渣。
混凝土起砂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水泥品种与用量、水灰比、砂石料级配与含泥量、施工过程、养护条件、压光时间、施工温度、外加剂掺量、设计强度等级、机械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各个环节的质量,确保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避免出现起砂渣等质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