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作为建筑领域广泛使用的材料,其性能的稳定性和耐久性对工程质量至关重要。在实际施工中,混凝土表面起壳现象时有发生,这不仅影响美观,还可能对结构的整体安全造成威胁。那么,混凝土表面为何会起壳呢?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因素。
1. 材料原因
混凝土材料的选用直接关系到其性能。水泥品种的差异可能导致起壳问题。不同品种的水泥含有不同的氧化物成分,有些含有过多的硅酸盐,长期使用易出现表面起壳。骨料组成不合理也是原因之一。若混凝土中骨料掺入了大量易剥落的石屑等杂质,会导致混凝土表面易起壳。水泥强度等级低或使用过期、受潮、结块的水泥,也会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引发起皮现象。
2. 施工过程控制不当
施工过程中的细节控制对混凝土质量至关重要。混凝土浇筑不均匀,振捣不到位,会使表面出现孔洞,降低表面的密实性,从而引发表面起壳。拆模过早也会导致表面失水过快,表里强度不一而脱皮。局部过度振捣会使混凝土产生离析、泌水等现象,形成混凝土表面局部的起皮。
3. 养护措施不到位
混凝土在刚浇筑后需要进行养护,这是确保其性能稳定的关键环节。养护不规范,如未及时覆盖保护、未经足够时间的湿润养护等,都会导致混凝土表面出现起壳现象。特别是在天气炎热、气候干燥的季节,混凝土表面水分迅速蒸发,更易形成硬壳。采用喷雾和洒水等养护方法,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对于预防起壳现象尤为重要。
4. 缺乏维护和保养
混凝土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进行定期维护。若长期缺乏维护,如少清理污物、结冰融冰等,会使混凝土表面易起壳。若混凝土表面出现明显损坏现象,需及时进行修补,否则表面损坏面积会变大,加速表面起壳的加剧。
5.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也是导致混凝土表面起壳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天气炎热、气候干燥的季节,混凝土表面水分迅速蒸发,易形成硬壳。冬季施工时,若混凝土受冻,也会导致表面起壳。施工中应随时关注天气变化,灵活调整施工方案和养护措施。
6. 配合比不当
混凝土未按规定进行配比,也是导致表面起壳的原因之一。在混凝土搅拌前,材料称重不准确或操作疏忽,都可能造成混凝土配比发生变化。特别是商品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若发生分层、离析现象,塌落度达不到规定要求时,应在浇筑前进行二次搅拌,否则易出现表面起皮现象。
7. 泌水和离析
混凝土配制时若黏聚性和保水性差,各材料组成的均匀性和稳定性平衡状态将被打破,产生泌水和离析现象。泌水通常是离析的前奏,离析必然导致分层,增加堵泵的可能。这不仅影响混凝土的工作性,还可能导致表面起壳。
8. 硬壳现象
混凝土表面看似已经“硬化”,但内部仍然呈未凝结状态,形成“糖芯”,这种现象称为硬壳。硬壳现象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裂缝,且难以抹平。这主要是由于环境中的高温和干燥导致混凝土中的水分迅速蒸发,表面迅速失水干燥所致。使用粉煤灰作为掺合料,其保水性能优于矿粉,可有效降低硬壳现象的发生概率。
9. 外加剂影响
外加剂的使用也可能导致混凝土表面起壳。外加剂掺量过大或含有泌水成分,会降低混凝土的粘聚性,导致泌水和离析现象。外加剂中缓凝组分较多时,还可能引起混凝土的滞后泌水,增加起壳风险。
10. 路面基础问题
在路面浇筑混凝土时,若路面基础有积水或过渡洒水,会导致表层混凝土水灰比过大,造成局部起皮现象。在浇筑前需确保路面基础干燥无积水,并避免在混凝土表面洒过多的水。
混凝土表面起壳的原因多种多样,涉及材料、施工、养护、环境、配合比、泌水离析、硬壳现象、外加剂影响以及路面基础等多个方面。为了有效预防混凝土表面起壳现象的发生,需要从这些方面入手,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确保混凝土施工的质量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