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在洒水养护过程中出现的脱壳现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现象不仅影响了混凝土的美观性,还可能对其结构安全造成潜在威胁。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详细阐述混凝土洒水脱壳的原因。
1. 气泡聚集与收光不当
混凝土在初凝后,如果强行收面或收光过紧,会将气泡困在混凝土中。这些气泡在混凝土内部集结起来,形成大气泡,最终在混凝土硬化后被压破,导致脱层现象。气泡向混凝土表层以外流出的过程中,会将表层混凝土顶起,这也是脱壳的一个重要原因。
2. 泌水现象
混凝土在搅拌和浇筑过程中,由于重力的作用,水分会向混凝土表面移动,形成泌水现象。如果泌水还未完全溢出时就开始收光工序,小水块会集结成大水块,将表面浆层顶起生成水泡。混凝土硬化后,一部分水分蒸发,部分回到混凝土中参与水化反应,从而形成空水泡,导致脱壳。
3. 拆模过早
如果混凝土未达到足够的强度就提前拆模,尤其是当缓凝剂掺量不均匀导致混凝土早期强度上不来时,拆模过早会导致混凝土表面脱皮。这种现象在气温较高、混凝土养护不到位的情况下尤为明显。

4. 水分管理不当
混凝土洒水养护时,水分管理至关重要。过多水分会导致表面滞留,蒸发时引发泡沫和水痕,甚至地面剥离。反之,地面若过于干燥,浇水后水分迅速被吸走,养护效果不佳。浇水时机也影响显著,地面未完全干燥时浇水易使上下层水分冲突,难以排放,导致起皮。
5. 施工时间和方法不当
混凝土未充分凝固就进行表面抹平或打磨,会导致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快,出现剥皮现象。正确的做法是在混凝土初凝和终凝前适时压光,以避免浮浆层与混凝土分离。
6. 材料质量问题
混凝土的水灰比过大、砂的粒径过细或含泥量过大、水泥强度等级低或使用过期受潮水泥等,都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耐磨性,从而导致起皮脱壳。
7. 养护不足
养护是防止混凝土内部水分过早蒸发或受冻的关键措施。如果养护不及时或不足,特别是在气温较高、混凝土表面水化作用较快的情况下,表层很容易出现干裂收缩、起皮的现象。
8. 气温与季节影响
气温过高会导致混凝土表层水分蒸发过快,而冬季施工时混凝土可能受冻,这些都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结构稳定性,从而增加脱壳的风险。
9. 振动与振捣不当
过度振捣会使混凝土产生离析、泌水等现象,形成混凝土表面局部的起皮现象。在施工过程中应掌握好混凝土的凝固时间,合理选择振捣方法和工具。
10. 地面基础问题
如果路面基础有积水或过渡洒水,会导致混凝土表层水灰比过大,强度降低,从而发生起皮现象。在施工前应对地面基础进行妥善处理。
混凝土洒水脱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气泡聚集与收光不当、泌水现象、拆模过早、水分管理不当、施工时间和方法不当、材料质量问题、养护不足、气温与季节影响、振动与振捣不当以及地面基础问题等。为了有效防止混凝土脱壳现象的发生,需要从这些方面入手,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