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墙在施工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种称为“蜂窝”的现象,即墙面局部出现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形成类似蜂窝的空隙。这种现象不仅影响混凝土墙的美观,还大大降低了其强度和耐久性。那么,混凝土墙为什么会起蜂窝呢?下面我们将从多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1. 混凝土配合比不当
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是确保混凝土质量的关键。如果配合比不当,如砂浆少、石子多,就会导致混凝土在硬化后形成蜂窝状窟窿。这通常是由于材料计量不准确或加水量控制不当造成的。
2. 搅拌不充分
混凝土搅拌的时间短、未拌匀,会导致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搅拌不充分会使混凝土中的各组分未能充分混合均匀,从而影响混凝土的整体性能,增加出现蜂窝的风险。
3. 下料不当
下料时高度过高,未使用串筒或溜槽,会造成混凝土离析。离析后的混凝土在振捣时难以形成密实的结构,石子容易集中在一起,而砂浆则无法充分填充石子间的空隙,从而形成蜂窝。
4. 振捣不实
振捣是混凝土施工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振捣不实、漏振或振捣时间不够,都会使混凝土中的气泡和空隙无法充分排出。这些气泡和空隙在混凝土硬化后就会形成蜂窝状窟窿。
5. 模板缝隙未堵严
模板缝隙未堵严实,会导致水泥浆在振捣过程中流失。水泥浆的流失会使混凝土局部密实度不足,石子间无法形成紧密的结构,进而产生蜂窝现象。
6. 钢筋配置过密
当混凝土墙中的钢筋配置过密时,会阻碍混凝土的流动和填充。这使得部分区域无法得到充分的混凝土填充,石子容易集中在一起形成蜂窝。
7. 石子粒径过大
石子粒径过大也会增加出现蜂窝的风险。因为大粒径的石子间空隙较大,需要更多的砂浆来填充。如果砂浆不足或和易性差,就难以形成密实的结构。
8. 和易性差
混凝土的和易性是指其易于施工操作并能获得质量均匀、成型密实的性能。和易性差会导致混凝土在振捣时难以形成密实的结构,从而增加出现蜂窝的可能性。
9. 过度搅拌
虽然搅拌是确保混凝土质量的重要步骤,但过度搅拌也会带来问题。过度搅拌会使混凝土中的砂浆和石子分离,形成蜂窝状结构。
10. 模板支设不牢固
模板支设不牢固会导致在振捣混凝土时模板移位。模板移位会造成严重漏浆或墙体烂根,进而形成蜂窝现象。
11. 浇筑过程中操作不当
浇筑混凝土时,如果一次下料过多,没有分段、分层浇注,或者振捣与下料配合不好,都可能导致混凝土振捣不实,形成蜂窝。
12. 设计原因
设计方面也可能导致混凝土墙出现蜂窝。例如,构件内部空间狭小、内部配件相互冲突或钢筋相互叠加等,都可能使混凝土难以充分填充,从而形成蜂窝。
13. 模板表面处理不当
模板表面如果粗糙或黏附水泥浆渣等杂物未清理干净,拆模时混凝土表面就可能被粘坏,形成麻面或蜂窝状缺陷。
14. 养护不足
混凝土浇筑完成后,需要进行适当的养护以确保其强度和耐久性。如果养护不足,混凝土表面容易出现裂缝和蜂窝状缺陷。
15. 原材料质量问题
原材料的质量问题也可能导致混凝土墙出现蜂窝。例如,碎石、河砂级配差,不便于水泥砂浆充分包裹,就会增加出现蜂窝的风险。
混凝土墙出现蜂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配合比、搅拌、下料、振捣、模板、钢筋配置、石子粒径、和易性、浇筑操作、设计、模板表面处理、养护以及原材料质量等多个环节。在混凝土墙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每一个环节,确保施工质量,从而避免蜂窝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