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起皮现象是混凝土工程中常见的问题,其形成原因多种多样,涵盖了材料、施工、养护等多个方面。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混凝土起皮的形成原因。
1. 水灰比过大
水灰比过大是导致混凝土起皮的主要原因之一。当水灰比过大时,混凝土中多余的游离水分蒸发,在水泥浆面层产生过多毛细孔,降低了密实性,进而降低了混凝土面层的强度。水灰比过大还会加剧泌水现象,使混凝土表面形成浮浆层,浮浆层含水量大、强度低、不耐磨,最终导致起皮现象。
2. 水泥质量问题
水泥的质量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使用受潮、结块或过期的水泥,会导致水泥活性差、强度下降,进而引起混凝土表层强度下降,造成起皮现象。水泥的存储保管不妥,如受潮结块,会造成混凝土搅拌不均,产生局部结块现象,水化及凝固时间产生不均,进一步降低混凝土的强度、硬度和耐磨性。
3. 骨料含泥量过大
骨料含泥量过大也是导致混凝土起皮的重要原因。泥土包裹在骨料表面会延缓水泥的水化和混凝土的凝固时间,造成混凝土表面强度降低。细砂配制的混凝土收缩大于中粗砂配制的混凝土,且细砂的保水性差,易造成泌水,进一步降低表面强度。
4. 路基积水与私自加水
在浇筑混凝土时,如果路基有积水或在浇筑过程中私自加水调整坍落度,会导致混凝土泌水现象加剧,使表层混凝土水灰比过大,造成局部起皮。振捣时局部过振也会造成离析或泌水,进一步加剧起皮现象。
5. 收面过程中洒水收面
在收面过程中,如果为便于抹平压光而在混凝土表面洒水,会导致表层水灰比过大,强度降低,从而发生起皮现象。正确的做法是在混凝土表面泌水消失后进行抹压、收光,并用草袋、麻袋等物覆盖路面进行保湿养护。
6. 冬期施工受冻
在冬期施工时,如果混凝土表层受冻,会导致水泥水化作用受阻,强度降低,进而出现起皮现象。尽管可以采取加防冻剂等施工措施,但仍需根据温度变化进行必要的保温措施,避免混凝土冻害的发生。
7. 养护不足
养护不足也是导致混凝土起皮的重要原因。养护的目的是创造一个具有适合温度和湿度的环境,防止混凝土内部水分过早蒸发或受冻。如果养护不足,混凝土表层水分蒸发过快,会导致表层水泥得不到充分的水化,面层无法达到设计强度,进而出现起皮现象。
8. 混凝土配合比不当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不合理也会导致起皮现象。例如,在搅拌混凝土前材料称重不准确,或由于操作人员的疏忽导致多加或少加材料,都会使混凝土的配比发生变化。商品混凝土为便于管道输送而加水稀释,也会人为地增大水灰比,导致混凝土表面起皮。
9. 混凝土运输与浇筑问题
在混凝土运输过程中,如果发生分层、离析现象,会导致混凝土坍落度达不到规定要求。此时如果不在浇筑前进行二次搅拌,就会出现混凝土表面起皮现象。在浇筑混凝土时如果路基有积水或振捣不当,也会加剧起皮现象的发生。
10. 过度振捣
过度振捣会使混凝土产生离析、泌水等现象,导致混凝土表面局部的起皮现象。正确的振捣方法是达到表面平整、形成浮浆即可,避免长时间停留在一处振捣不移动。
11. 施工时机不当
施工时机不当也会导致混凝土起皮。例如,在混凝土初凝前不进行适时压光,会导致浮浆层与混凝土分离;修光时间过早或过迟都会影响混凝土表层的强度和质量。在混凝土表层尚未凝固时就进行洒水养护或表面终饰后的混凝土表面被雨淋,也会造成混凝土表面的水灰比增大,进而出现起皮现象。
12. 外界环境影响
外界环境对混凝土起皮也有一定影响。例如,在高温大风天气下,空气湿度低、蒸发快,如果错过抹面时机而洒水抹面,易降低表层混凝土强度。在阴天、空气湿度大时,混凝土表面泌水严重,如果不注意清除表面泌水而洒水泥粉抹面,会导致表层混凝土强度不均匀、脱皮现象。
混凝土起皮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涵盖了材料、施工、养护等多个方面。为了预防混凝土起皮现象的发生,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严格控制材料质量、合理设计配合比、规范施工操作、加强养护管理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