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表面出现冒白丝的现象,通常被称为泛碱或起霜,是混凝土工程中常见的问题。这一现象不仅影响美观,还可能对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和强度造成潜在威胁。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详细阐述混凝土冒白丝的原因。
1. 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是导致混凝土冒白丝的一个主要原因。当水分进入混凝土、砖块或石头等建筑材料并蒸发后,会留下盐沉积物,从而形成白丝。这一现象在老旧建筑中尤为常见。虽然这种物质通常无害,但它对混凝土外观的影响却不容忽视。
2. 水泥水化反应
混凝土表面泛白与水泥的水化过程密切相关。在水泥水化过程中,C3S和C2S这两种主要成分会与水发生反应,生成C-S-H凝胶和氢氧化钙(Ca(OH)₂)。氢氧化钙是一种极易溶解的物质,随着水分的迁移和蒸发,会在混凝土表面形成泛白现象。
3. 混凝土泌水
拌制的混凝土出现泌水现象时,初凝时渗出结构表面的水分量增多,往往意味着泛白现象的严重性会随之增大。水灰比配置不当、外加剂掺量控制不当、水泥特性的影响以及配合比与集料级配的问题都可能导致混凝土泌水,进而引发泛白。
4. 建筑材料内部可溶性盐和碱的含量偏高
水泥、集料中的可溶性盐和碱的含量偏高也是导致混凝土冒白丝的重要原因。水泥中的碱金属氧化物含量越高,析出的碱量就越多,泛白的风险也就越大。同样,集料中可溶性盐含量的高低也对混凝土表面泛白现象具有显著影响。
5. 施工养护不当

施工中的养护不当,特别是在初期养护过程中没有控制好湿度和温度,会加剧泛碱现象。如果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没有得到适当的养护,水分会从内部迁移到表面并蒸发,留下白色结晶。
6. 固化剂使用过量
在给混凝土地面做固化处理时,如果固化剂使用过多,混凝土地面吸收固化剂已经达到饱和,剩余的固化剂材料会残留在混凝土表面,蒸发后形成白色结晶。
7. 环境因素
天气、温湿度等环境因素也会影响混凝土表面泛白现象的发生。例如,在雨雪侵蚀下,水分会渗入混凝土内部,溶解残存的氢氧化钙,并在水分蒸发后形成白色结晶。
8. Krystol结晶技术
虽然Krystol结晶技术用于混凝土防水可能会导致表面出现白色物质,但这种物质是无毒无害的,只是防水外加剂生长的针状晶体,不会对混凝土结构造成损害。
9. 混凝土配合比与集料级配
混凝土的配合比以及集料的级配也是影响泌水现象和泛白的重要因素。砂率过小或集料级配不良的拌合物更容易出现泌水现象,进而引发泛白。
10. 水泥品种与用量
水泥的品种和用量对混凝土表面泛白现象也有显著影响。不同品种的水泥在水化过程中产生的氢氧化钙量不同,用量过多也会增加泛白的风险。
11. 混凝土密实度与吸水率
混凝土的密实度和吸水率也与其表面泛白现象有关。表面粗糙、易积水的部位以及内部疏松、吸水率大的部位更容易产生多次泛白现象。
12. 外加剂调整策略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搅拌站经常面临原材料变化带来的挑战。通过调整外加剂的保水、保塑及引气组份,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减少泌水和沉降,从而降低泛白的风险。
13. 活性硅质掺合料的应用
在配制混凝土时,适量掺加活性硅质掺合料可以有效降低混凝土中的游离碱含量。这些掺合料中的SiO₂能与水泥水化产生的Ca(OH)₂发生二次反应,形成稳定的C-S-H凝胶,减少泛白现象的发生。
14. 透明防水材料的使用
对于混凝土外观质量要求较高的工程,可以在混凝土表面喷一层透明的防水材料,将混凝土表面的孔隙填充密实,达到防渗透的目的,从而减少泛白现象。
15. 模板漏浆与水分蒸发
模板漏浆或工人加水过多也可能导致混凝土冒白丝。朝阳面和迎风面由于有利于水分的蒸发,泛碱现象往往比背光面和背风面更为严重。
混凝土冒白丝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风化作用、水泥水化反应、混凝土泌水、建筑材料内部可溶性盐和碱的含量偏高、施工养护不当、固化剂使用过量、环境因素、Krystol结晶技术、混凝土配合比与集料级配、水泥品种与用量、混凝土密实度与吸水率、外加剂调整策略、活性硅质掺合料的应用、透明防水材料的使用以及模板漏浆与水分蒸发等。只有结合具体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才能有效减少混凝土表面泛白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