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路面的固定是确保路面结构稳定和延长使用寿命的关键步骤。以下从多个方面详细阐述混凝土路面的固定方法。
1. 地面准备与夯实
在铺设混凝土路面之前,首先需要对地面进行彻底清理,去除垃圾和杂草。使用推土机或压路机将地面夯实,确保基层稳固。地面找平至关重要,关系到后续混凝土铺设的平整度和水平度。为了提供一个坚实稳定的基础,细沙石的回填是必不可少的,这不仅能增加水泥路面的承载性能,还能减少土壤的膨胀和收缩,降低路面受到土壤变形影响的风险。
2. 钢筋网铺设
钢筋网可以有效增加水泥路面的承载能力,控制裂缝的扩展和发展,提高耐久性。在施工过程中,要确保钢筋网与混凝土之间的黏结紧密,以保证其加固效果。采用钢筋支架垫支法稳定纵横向钢筋网,将横向钢筋点焊在支架上,并摆放到基层上,然后将纵向钢筋安设在横向钢筋之上,形成稳固支撑的钢筋网。
3. 模板安装
模板宜采用钢模板,弯道等非标准部位以及小型工程也可采用木模板。模板应无损伤,有足够的强度,内侧和顶、底面均应光洁、平整、顺直,局部变形不得大于3mm。模板的高度应与混凝土路面板厚度一致,误差不超过±2mm。纵缝模板平缝的拉杆穿孔眼位应准确,企口缝则其企口舌部或凹槽的长度误差为钢模板±1mm,木模板±2mm。

4. 传力杆安装
在需要安装传力杆的位置上,如果混凝土板是连续浇筑的,可采用钢筋支架法。即在嵌缝板上预留园孔,以便传力杆穿过,并在接缝模板下部做成倒U形槽,使传力杆由此通过,两端固定在支架上。如果混凝土板不连续浇筑,可采用顶头木模固定法,即在端模板外侧增加一块定位模板,板上钻孔,将传力杆穿过孔眼,并用横木固定。
5. 摊铺前准备
摊铺前的准备工作包括洒水和卸料。洒水是一个关键步骤,洒水量的确定需考虑基层材料、空气温度、湿度和风速等因素,确保基层湿润且均匀,避免存水现象。卸料时,应对基层表面与面层基准标高线进行隔段实测,以确定混凝土的卸料量,避免卸料不均影响路面平整度。
6. 混凝土摊铺与振捣
混凝土摊铺后,需立即进行振捣,确保混凝土密实。振捣时,可采用平板式振捣器或插入式振捣器。对于半干硬性现场拌制的混凝土,一次摊铺容许达到的最大板厚度为22~24cm;塑性的商品混凝土一次摊铺的最大厚度为26cm。超过此厚度时,应分两次摊铺和振捣,确保两层铺筑的间隔时间不超过30分钟。
7. 表面修整与防滑处理
在混凝土终凝前,需对其表面进行抹平处理,可采用人工或机械抹光。为确保行车安全,混凝土表面应具备一定的粗糙度以增强抗滑性。按照国际道路会议路面防滑委员会的建议,当车速为45km/h时,摩擦系数最低值为0.45;当车速为50km/h时,摩擦系数最低值为0.40。可采用棕刷刷毛或锯槽机锯槽等方法增加路面粗糙度。
8. 养护与填缝
混凝土路面施工完成后,需及时进行养护,养护时间一般约为14~21天。养护期间,混凝土应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禁止车辆通行。养护结束后,需进行填缝处理,确保接缝处密封良好,防止水分渗入和裂缝扩展。
9. 特殊路段处理
对于破损程度不同的路段,需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例如,对于破损严重的路段,可采用钻孔压浆处理并加铺沥青混凝土结构层;对于基础较差的路段,需先进行基础加固处理再铺设混凝土路面。
10. 质量控制与检测
在混凝土路面施工过程中,需严格控制施工质量,确保各项参数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完成后,需进行质量检测,包括平整度、厚度、强度等指标的检测,确保路面质量达标。
通过以上多个方面的详细阐述,可以看出混凝土路面的固定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地面准备、钢筋网铺设、模板安装、传力杆安装、摊铺前准备、混凝土摊铺与振捣、表面修整与防滑处理、养护与填缝、特殊路段处理以及质量控制与检测等多个方面。只有确保每个环节都达到要求,才能确保混凝土路面的稳定性和耐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