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基层作为道路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格设计直接关系到道路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下面从多个方面详细阐述混凝土基层的规格。
基层宽度
基层的宽度应比混凝土面层每侧至少宽出一定距离,以确保施工质量和道路稳定性。具体数值取决于施工方式:采用小型机具施工时,基层每侧应宽出300mm;使用轨模式摊铺机施工时,宽出500mm;而滑模式摊铺机施工时,则需宽出650mm。当路肩采用混凝土面层且厚度与行车道面层相基层宽度宜与路基同宽。
基层厚度
基层的厚度需根据基层类型及交通等级来确定。例如,贫混凝土或碾压混凝土基层的厚度适宜范围为120~200mm,水泥或石灰粉煤灰稳定粒料基层为150~250mm,沥青混凝土基层为40~60mm。这些厚度的设定旨在确保基层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和抗变形能力。
基层材料选择

基层材料的选择需考虑交通等级和路基的抗冲刷能力。特重交通宜选用贫混凝土、碾压混凝土或沥青混凝土;重交通则宜选用水泥稳定粒料或沥青稳定碎石;中、轻交通则可选择水泥或石灰粉煤灰稳定粒料或级配粒料。湿润和多雨地区的繁重交通路段,宜采用排水基层以提高道路的耐久性和稳定性。
底基层设置
在某些情况下,基层下需设置底基层以增强道路的承载能力。例如,当基层下未设垫层且上路床为细粒土或级配不良砂时,应在基层下设置底基层。底基层可采用级配粒料、水泥稳定粒料或石灰粉煤灰稳定粒料,其厚度一般为200mm。底基层的设置有助于控制或减少路基不均匀冻胀或体积变形对混凝土面层产生的不利影响。
排水基层设计
排水基层的设计需考虑基层的排水性能。排水基层下应设置由水泥稳定粒料或密级配粒料组成的不透水底基层,以防止下渗水影响路基。底基层顶面宜铺设沥青封层或防水土工织物以进一步提高防水效果。排水基层的宽度应根据面层施工需要确定,通常宜超出面层宽度300~900mm。
接缝设置
碾压混凝土基层应设置与混凝土面层相对应的接缝。贫混凝土基层在其弯拉强度超过一定值时(如1.8MPa),应设置与混凝土面层相对应的横向缩缝;一次摊铺宽度大于一定值(如7.5m)时,还应设置纵向缩缝。接缝的设置有助于减少因温度变化引起的混凝土板胀缩应力,防止混凝土板开裂。
防冻垫层与排水垫层
在季节性冰冻地区修筑混凝土路面时,当路面结构总厚度不能满足最小防冻要求时,应设置防冻垫层。对于水文地质条件不良的土质路堑,路床土的湿度较大时,为防止地下水对路面结构的侵蚀,应设置排水垫层。这些垫层的设置有助于提高道路的耐久性和稳定性。
基层的平整性与刚度
基层应具有足够的抗冲刷能力和较大的刚度,抗变形能力强,坚实、平整、整体性好。这是为了确保基层能够为混凝土面层提供稳定而坚实的工作面,并改善接缝的传荷能力。基层的平整性还有助于提高道路的行驶舒适性和安全性。
基层的施工与养护
基层的施工应遵循相关规范和标准,确保施工质量。施工过程中应注意控制材料的配合比、含水量等关键参数。施工完成后,还需进行必要的养护工作,如保持基层湿润、避免车辆通行等,以确保基层达到设计强度和稳定性要求。
混凝土基层的规格设计需综合考虑多个方面因素,包括基层宽度、厚度、材料选择、底基层设置、排水基层设计、接缝设置、防冻垫层与排水垫层设置、基层的平整性与刚度以及施工与养护等。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基层的性能和道路的整体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