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起沙是建筑施工中常见的问题,它不仅影响混凝土的美观性,还可能对建筑的结构安全构成威胁。混凝土起沙的原因多种多样,涉及原材料选择、配合比设计、施工过程以及后期养护等多个方面。
1. 水泥变质或选用不当
水泥变质,如受潮结块,会导致其活性大大降低,胶结性能差,从而影响混凝土的强度。水泥品种选择不当,如使用复合硅酸盐水泥而非硅酸盐水泥,也可能导致混凝土起沙。因为复合硅酸盐水泥中混合材掺量较高,容易上浮到混凝土表面,降低表层混凝土强度。
2. 水灰比过大
水灰比过大是混凝土起沙的常见原因。过大的水灰比会导致混凝土表面泌水,降低表面强度。多余的游离水分蒸发后,水泥浆面层会出现毛细孔,降低砂浆的密实性,使混凝土易于磨损起沙。
3. 砂石料级配不合理
砂石料的级配不合理、含泥量高也是导致混凝土起沙的重要因素。骨料级配不合理、过细的土砂会影响水泥的早期水化及混凝土的凝结,导致地面起沙。砂的颗粒级配差、空隙大,也会消耗大量水泥浆体来填充,使得部分骨料无法被浆体充分包裹,降低混凝土强度。
4. 过分振捣
施工过程中的过分振捣会加剧混凝土表面的泌水现象,导致混凝土表面强度降低。错误的振捣方式,如插到一个位置不动或振捣时间过长,都可能使混凝土出现离析,进而造成起沙。
5. 养护不当
养护是混凝土施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养护不当,如未能及时养护或养护不充分,暴晒或大风导致混凝土表面大量失水,表面得不到充分水化,会导致强度降低,进而引发起沙。冬季施工时若混凝土受冻,也会使表面强度降低,形成松散颗粒,导致起沙。
6. 压光时间掌握不当
压光时间过早或过迟都会导致混凝土起沙。压光过早,水泥水化作用刚刚开始,凝胶尚未全部形成,游离水分较多,表面会出现水光,易造成表面水灰比过大。压光过迟,水泥已经终凝硬化,操作困难,且会破坏已经硬结的表面,从而造成表面起沙。
7. 泌水处理不当
混凝土表面的泌水若未及时处理,也会导致起沙。泌水会使混凝土表面水灰比增大,强度降低。若洒干拌水泥砂去除多余泌水时未洒均匀或水泥砂未拌和均匀,同样会导致起沙。
8. 外加剂掺量过量
混凝土中外加剂掺量过量会造成新拌混凝土大量泌水,大量自由水泌出混凝土表面,影响水泥的正常凝结硬化,从而造成起沙。
9. 低温下施工
低温下施工也是导致混凝土起沙的原因之一。在低温环境下,混凝土早期表面容易受冻,体积膨胀,解冻后膨胀的混凝土不能恢复,导致孔隙率变大,表面形成松散的颗粒,降低表面强度,进而引发起沙。
10. 混凝土未完全硬化前洒水养护
在混凝土还没有完全硬化前就洒水养护,会造成混凝土表面水灰比增大,强度降低,进而引发起沙。
11. 模板间接缝不严实
用于混凝土工程的模板间接缝不严实,在混凝土浇筑振捣后水泥浆会从模板的缝隙处漏出,使得混凝土表面的骨料缺少水泥浆包裹而形成起沙。
12. 模板上残留污物
模板上残留的砂浆等污物也可能导致混凝土起沙。这些污物会影响混凝土的凝结和硬化过程,使得混凝土表面强度降低。
13. 粗、细骨料含泥量高
粗、细骨料含泥量较高会严重影响水泥早期水化,使得混凝土泌水,从而造成起沙。因为骨料中的泥土会包裹水泥颗粒,导致水与水泥颗粒不能完全接触,延缓水泥水化。
14. 雨水进入正在浇筑的混凝土中
雨天进行混凝土浇筑时很难防止雨水进入模板中。雨水进入正在浇筑的混凝土中会使水泥浆变稀,从而提高混凝土的水灰比,或者冲刷未硬化的混凝土表面,导致水灰比增大或水泥浆流失,形成起沙。
15. 养护时间过早或过迟
养护时间过早或过迟都可能导致混凝土起沙。养护过早会导致混凝土中的水分较多,水灰比变大,容易引发起沙。而养护时间过长则会使混凝土的硬化速度减缓,降低混凝土强度和耐磨性,同样可能引发起沙。
混凝土起沙的原因多种多样,涉及原材料、配合比、施工过程以及后期养护等多个方面。为预防起沙现象的发生,需要从这些方面入手,严格控制施工质量,加强养护管理,确保混凝土的性能和质量达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