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在生产过程中,其性能表现时常出现忽大忽小的现象,这不仅影响了工程质量,也给施工带来了诸多不便。那么,混凝土忽大忽小的现象究竟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呢?
水泥标稠用水量变化
水泥的标准稠度用水量反映了达到同样的稠度所需要的拌合水量。从水泥的生产工艺来看,其标准稠度用水量并非稳定不变,而是随着矿物组成、掺加的混合材品种、掺量及比表面积的变化而变化。当水泥的标准稠度用水量增加时,即使水泥强度没有明显变化,但水泥胶砂的流动度却会明显减小,从而影响混凝土的坍落度和强度。
矿粉和粉煤灰需水量比变化
矿粉和粉煤灰的需水量比变化对混凝土的实际水灰比有着显著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矿粉或粉煤灰的需水量比增加时,要保持混凝土的坍落度不变,就必须增加实际用水量,从而导致混凝土强度的波动。
砂石吸水率的影响
砂石的吸水率是影响混凝土坍落度和强度的重要因素。同样是含水率6%的砂,由于吸水率的不同,拌出来的混凝土坍落度可能会相差30~40mm。表面粗糙、孔隙较多的砂石,其吸水率往往较大,这会导致实际用水量增加,从而影响混凝土的强度。
砂石计量误差
砂石计量的波动,尤其是砂石总量的波动,实质上会带来水泥用量的变动。如砂石计量减少,相当于增加了水泥用量,这不仅浪费水泥,还会造成混凝土强度标准差值的增大。严格控制砂石计量误差对于稳定混凝土质量至关重要。
外加剂适应性
外加剂与水泥、粉煤灰的适应性也会影响混凝土的性能。不同厂家、不同批次的水泥成分差别很大,同一减水剂相对不同厂家或批次的水泥常常会得出不同的减水效果。粉煤灰中的碳含量对外加剂的减水率也有着较大的影响。选择相互适应性良好的外加剂或水泥、粉煤灰,对于稳定混凝土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混凝土忽大忽小的现象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稳定混凝土质量,就需要从水泥标稠用水量、矿粉和粉煤灰需水量比、砂石吸水率、砂石计量误差以及外加剂适应性等多个方面入手,严格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混凝土的性能稳定可靠,满足工程质量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