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遇水会产生多种危害性,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混凝土强度降低:
当混凝土遇到过多的水时,水分的添加量超过了混凝土所需要的量,这将导致混凝土强度的显著降低。混凝土的含水量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如20%以下),过高的含水量会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硬度。
加水会改变混凝土的水灰比,进而影响其强度等级。例如,水灰比从0.5增加到0.56,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可能从C30降低到C25。

2. 混凝土开裂:
混凝土遇水后,表面可能会形成一层水膜。随着气温的升高,水膜蒸发会导致混凝土表面产生龟裂。这种开裂是由于混凝土表面和内部处于不同的温度和干燥程度,从而产生应力所导致的。
3. 混凝土结构腐蚀:
混凝土中通常含有钢筋,这些钢筋如果长时间接触水分,将会发生腐蚀。钢筋腐蚀时,其体积会扩大,对周围的混凝土产生压力,最终导致混凝土结构的破坏。
4. 其他危害:
随意给混凝土加水会改变其原有的配合比,形成薄弱点或薄弱面,降低混凝土的密实度和耐久性。
积水如果被混凝土吸收,会由下向上泌出,成为后期渗漏的薄弱环节;而停留在表面的积水则可能在施工过程中扰动混凝土,导致后期形成点渗漏。
混凝土遇水会产生多种危害性,包括强度降低、开裂、结构腐蚀以及其他与耐久性和使用性能相关的问题。在混凝土的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水分的添加和管理,以确保混凝土的质量和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