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出现气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多个方面。以下是对混凝土出气泡原因的详细阐述:
级配不合理
级配不合理是混凝土产生气泡的常见原因之一。如果粗级料过多,细级料偏少,集料之间的空隙无法被充分填充,从而形成自由空隙,为气泡的产生提供了条件。骨料大小不当,针片状颗粒含量过多,也会导致集料不密实,气泡易于产生。
用水量和水灰比
用水量较大、水灰比较高的混凝土也容易产生气泡。在水泥用量较少的混凝土拌和过程中,由于水化反应消耗部分用水较少,使得薄膜结合水、自由水相对较多,增加了水泡形成的机率。这些水泡在混凝土硬化后成为气泡,影响混凝土的质量。
水泥特性
水泥的特性也会影响气泡的产生。当水泥中的碱含量过高时,不仅会影响水泥的硬化过程,还会促进气泡的产生。过于细小的水泥颗粒容易包裹空气,导致含气量的增加。水泥在研磨时加入的助磨剂,如果气泡很多,也会导致混凝土中出现气泡。
外加剂的影响
某些常用的外加剂中含有引气功能成分,这会导致气泡的形成。例如,减水剂就具有一定的引气效果,不同的类型和掺量都会影响气泡的数量和大小。如果振捣不当,这些气泡容易汇聚到混凝土表面,形成气泡孔。

脱模剂的选择
脱模剂的选择和使用不当也是导致气泡产生的原因之一。如果混凝土结构面层的气泡接触到粘稠的脱模剂,就很难随着振捣而上升排出。使用从机械厂回收的废机油作为脱模剂时,混凝土内部的气泡容易被吸附在模板上。
振捣操作不当
振捣是使混凝土获得密实、排除气泡的重要手段。振捣时间与气泡的排除有直接的关系。振捣力度不够、振捣时间不足或振捣不均匀,都会导致气泡无法充分排出。振捣器的插入速度和拔出速度也会影响气泡的排出。
模板问题
模板的材质和状态也会影响气泡的产生。例如,铝制模板封闭太严,表面排气困难,气泡基本只能从顶部排出。铝模板表面遗留残渣或涂刷脱模剂不均,也会导致气泡排出受阻。
搅拌时间不合理
搅拌时间的长短也会影响气泡的生成。搅拌时间短会导致搅拌不均匀,气泡产生的密集程度不同。但搅拌时间过长又会使混凝土中引入更多的气泡。
运输过程中的影响
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也可能引入气泡。由于运距过长,混凝土运输车对混凝土的搅拌过程中会引入过多的气泡。若混凝土到现场后坍落度损失较大,现场工人加水来增加混凝土工作性,也会使混凝土水灰比增大,气泡增多。
温度变化的影响
混凝土受水泥水化热作用、大气及周围温度、电气焊接等因素影响而冷热变化时,会发生收缩和膨胀,从而产生表面气泡。这种气泡的特征是随温度变化而扩张或合拢。
混凝土配比不合理
混凝土配比不合理,如胶凝材料过多,会使得混凝土粘度增大,气泡不易排出。需要适当减少水泥等胶凝材料的使用量,以降低混凝土的粘度。
外加剂掺量过高
外加剂中含有引气成分的减水剂掺量过高,是导致气泡产生的原因之一。需要严格控制外加剂的掺量,避免因过度引入气泡而导致气泡问题。
材料质量问题
材料的质量也是影响气泡产生的重要因素。如果粗骨料大小和针片状颗粒含量控制不当,备料时没有认真筛选剔除不合格材料,也会导致混凝土中出现气泡。
混凝土出气泡的原因涉及多个方面,包括级配不合理、用水量和水灰比、水泥特性、外加剂的影响、脱模剂的选择、振捣操作不当、模板问题、搅拌时间不合理、运输过程中的影响、温度变化、混凝土配比不合理、外加剂掺量过高以及材料质量问题等。为了减少气泡的产生,需要从这些方面入手,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