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爆裂是建筑工程中常见的严重问题,它不仅影响建筑物的美观性,更对结构安全构成威胁。混凝土爆裂的原因复杂多样,涉及原材料、施工过程、后期养护以及结构设计等多个方面。下面,我们将从多个角度详细探讨混凝土爆裂的原因。
1. 水泥安定性问题
水泥中的游离氧化钙(f-CaO)和游离氧化镁(f-MgO)熟化速度极慢,在水泥硬化后逐渐熟化,引起周围水泥石固相体积膨胀,导致混凝土开裂。石膏掺量过多时,会与固态的水化铝酸钙反应生成高硫型水化硫铝酸钙,体积增大约1.5倍,同样会引起混凝土开裂。
2. 水泥颗粒级配失衡
水泥颗粒级配失衡,特别是1-3微米(μm)的细颗粒含量过高时,虽然短期内混凝土强度较高,但水化热增大,加剧混凝土内部温升,引发更大的收缩应力,导致混凝土早期开裂。
3. 水泥质量问题
水泥出厂时强度不达标、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受潮或过期,都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稳定性。这些问题水泥用于混凝土拌合时,会降低混凝土强度,增加收缩率和开裂敏感性。
4. 骨料含泥量大
骨料含泥量过大,会严重降低混凝土骨料界面的粘结强度,阻碍水泥浆与骨料之间的有效粘结,使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无法形成紧密的结构,从而降低抗拉强度,增加收缩率,导致混凝土开裂。
5. 骨料级配不合理

骨料粒径过小、级配不良以及空隙率过大,会导致混凝土中细颗粒含量增加,水化热增大,内部温升加剧,收缩应力增大,使混凝土在强度尚未完全形成的前期出现开裂。
6. 骨料质量差
骨料中云母含量较高时,会削弱水泥与骨料的粘结力,降低混凝土强度,增加开裂风险。骨料中的有害物质和杂质也会对混凝土性能产生不利影响。
7. 施工过程擅自加水
为改善混凝土工作性能或追求快速施工,部分施工人员擅自加水,改变混凝土水灰比,导致混凝土强度降低,抗裂性能减弱,硬化时收缩量增加,出现网状或不规则裂缝。
8. 振捣不当
振捣是保证混凝土质量的关键环节。欠振、漏振或超振都可能导致混凝土内部空鼓、气泡等缺陷,引发开裂。振捣不密实、不均匀还会形成蜂窝、麻面、空洞,成为钢筋锈蚀或其他荷载裂缝的起源点。
9. 分段浇筑结合部处理不当
混凝土分层或分段浇筑时,结合部处理不好易在新旧混凝土和施工缝之间出现裂缝。如后浇混凝土未能在前浇混凝土初凝前浇筑,会引起层面之间的水平裂缝。
10. 模板作业不规范
模板刚度不足、接缝不严、拆模过早或浇筑前淋水不足等,都可能导致混凝土开裂。模板变形、吸水量大等问题会直接影响混凝土的成型质量和收缩性能。
11. 施工速度过快
浇筑过快、混凝土流动性较低时,硬化前沉降不足,硬化后沉降过大,容易在钢筋上面、墙与板、梁与柱交接处出现裂缝。
12. 养护方式不正确
养护方式不正确,如养护过度、养护不足、养护温度过低或过高等,都会导致混凝土开裂。特别是在环境湿度小、空气干燥、温度高、风速大的情况下,混凝土水分蒸发速度快,易出现收缩开裂。
13. 混凝土早期受冻
冬季施工或温差较大的地区,若未采取必要的保温措施,混凝土早期受冻会在表面出现裂纹或局部剥落。
14. 结构设计问题
结构设计不合理,如梁、柱等截面尺寸过小,荷载过大,导致混凝土受力不均,也容易引起开裂。
15. 化学反应导致的体积膨胀
混凝土中的某些矿物成分与找平材料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体积膨胀的物质,如AFt等,当局部体积膨胀产生的应力超过混凝土表面极限应力时,也会引起混凝土爆裂。
混凝土爆裂的原因复杂多样,涉及原材料、施工过程、后期养护以及结构设计等多个方面。在实际工程中,应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进行操作,加强质量管理,确保混凝土的质量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