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关键技术涉及多个方面,从材料选择到施工技巧,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以下是打混凝土关键技术的详细阐述:
1. 原材料选择与质量控制
打混凝土的关键在于原材料的选择与质量控制。砂的细度模数、含泥量等需满足要求,含水量控制在6%以内,取样时应避开表层和上部。碎石的超逊径及其他指标也需满足要求,尤其是含泥量。减水剂、引气剂等外加剂必须经过检测合格,存放时间不超过6个月。水泥的3天强度等需按合同要求进行检测,粉煤灰亦需检测合格。这些措施确保了混凝土的基础性能。
2. 施工配合比设计
合理的配合比设计是保证混凝土性能的关键。依据已批准的配合比,结合实际情况如砂的含水量、碎石的含水量等进行适当调整。施工过程中不得随意加水,但可根据和易性情况小范围调整减水剂掺量。若遇下雨导致砂、石料含水量增加,需相应减少施工配合比的用水量。
3. 坍落度检测与调整
坍落度是反映混凝土和易性的重要指标。在开始拌和时,应对每盘混凝土的坍落度等和易性进行检查。正常浇筑过程中,也需定期对塌落度进行检测。若发现塌落度过大或过小,可适当调整减水剂的掺量,以确保混凝土的和易性满足施工要求。
4. 施工缝处理
施工缝的处理对于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至关重要。在施工缝上铺筑不低于同标号的砂浆,厚度控制在2-3cm范围内,并与浇筑速度相适应。施工缝应保持湿润状态,且凿毛、清理工作需彻底,不得有杂物残留。垂直缝需涂刷一层水泥净浆,范围同样与浇筑速度相协调。
5. 混凝土入仓与平仓
混凝土入仓高度不宜超过2米,若采用布料机入仓,则溜筒间距宜为2.5-3.0m。入仓时需遵循先后顺序,确保先浇筑的部分先铺筑,后浇筑的部分后铺筑,且都必须在混凝土初凝前完成覆盖与振捣。平仓操作要及时进行,避免混凝土在仓内堆积。人工平仓时,严禁使用振捣棒进行平仓,确保层厚控制在30-50cm范围内。
6. 混凝土振捣
振捣是混凝土施工中的关键环节。振捣时应先从模板附近开始,注意避免碰上模板,并插入下层混凝土约5cm。振捣点应呈梅花形布置,间距不得大于振捣有效范围的1.5倍。振捣过程中应快插慢拔,以翻浆冒泡为准。对于止水附近的混凝土振捣,需特别小心,确保振捣棒不碰上止水。
7. 混凝土浇筑时间控制
混凝土浇筑应连续进行,如超过间歇时间(初凝时间的),则不得再覆盖上层混凝土,作为施工缝处理。间歇时间不得超过初凝时间。该时间以出机口出料到覆盖上层混凝土并振捣完成的时间为准。混凝土能重塑时,可继续浇筑,但振捣器振捣时间不宜超过30秒。
8. 模板与钢筋检查
在浇筑过程中,应定期检查模板的形状和位置,确保其稳定不变形。若发现漏浆,应及时堵塞。钢筋的复位与绑扎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需根据施工需要灵活处理。
9. 混凝土抹面与养护
浇筑完成后,应对混凝土表面进行抹面处理,确保其平整光滑,达到设计要求。抹面通常分为三次:首次在振捣后进行,使用木抹;第二次在初凝前,改用铁抹;第三次仍在初凝时进行,同样使用铁抹进行压光。抹面后,需及时进行养护,确保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保持湿润状态。
10. 施工缝凿毛与清理
工作缝缝面应先用高压水冲毛。若因混凝土龄期过长,则改用风砂枪处理成毛面。必要时,可采用人工打毛,以清除缝面上的浮浆、松散物料及污染体,露出粗砂粒或小石为准,但不得损伤内部骨料。
11. 混凝土强度监测与拆模
在浇筑过程中,需定期制作混凝土试块,以监测混凝土的强度发展。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拆模。拆模时,应检查混凝土状况,如发现蜂窝、麻面、错台、裂缝等问题,不得擅自涂抹或覆盖,需及时报告并处理。
12. 防水排水措施
当结构物与流动性的地表水或地下水接触时,必须采取防水排水措施,以确保混凝土在浇筑后的7天内不受水浸袭。若环境水具有浸蚀性,则应确保混凝土在10天内,且强度达到设计值的70%之前,不受水浸。
13. 特殊情况处理
在特殊情况下,如冬季施工或高温季节施工,需采取相应的特殊措施。冬季施工需采取保温措施,防止混凝土受冻;高温季节施工则需加强养护,防止混凝土因水分蒸发过快而出现干裂。
14. 安全与环保
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确保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还需注重环境保护,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噪音、粉尘等污染。
15. 技术创新与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的混凝土施工技术和材料不断涌现。如采用高性能混凝土、预应力技术等,可显著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性能和质量。在施工过程中应积极探索和应用新技术、新材料。
打混凝土的关键技术涉及多个方面,从原材料选择到施工技巧,每一个环节都需严格把控。只有确保每个环节的施工质量,才能最终打出高质量、稳定性强的混凝土。